買美國國債對中國的好處;購買美國國債的利與弊
本月中旬,美國財政部發布了資本流動報告,顯示3月份美國國債被外國投資者凈買入近2300億美元,達到了自2021年6月以來的的最大月度增幅。其中,中國在之前連續7個月的減持之后,終于難得地增持了205億,目前總持倉達到了8693億美元。
中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了不少國內外關注者的聯想: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之時,是中國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債,分擔了美元寬松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那15年之后,美國經濟再次遭遇重大危機,出于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考慮,中國會否伸手幫助?增持的這一做法是在援救美國嗎?
【1】美國經濟岌岌可危?
美國當前的經濟狀況有多危險呢?5月15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致信兩黨領導人,非常直接又明確地表示:要是國會再不采取措施的話,美國將在6月1日出現債務違約。
這不僅將成為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債務違約,無法償還他國購買的債券本金和利息,還將成為美國國際信譽破產危機的開端。
2022年的時候美國的經濟就已經進入了高通脹階段,消費者物價指數飆漲,達到了4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連帶著全球的通脹率都在上升。而同時,為了抑制物價上漲、鼓勵存款,美聯儲又采取了加息的政策。兩項措施之下,美國經濟簡直就是負重前行。
美國曼哈頓時代廣場上著名的“國債鐘”在滴答前行,上面的數據從1989年設立之初的3萬億美元增加到了如今的31.4萬億。是的,至今為止,美國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31.4萬億美元,占國家GDP的117%。而美國的最近一次債務上限正是制定于2021年的31.4萬億。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債務已經逼近上限,如不再延長的話,要么宣布主權違約,要么就是大幅削減國家開支。
【2】中國增持,伸出援助之手?
關于5月的“中國增持美債205億美元”這一消息,民間討論眾說紛紜。然而,細究其中的許多細節之處,大家就會發現背后的過招非常值得玩味:增持是3月份增的,消息卻是5月份才公布。
雖然美債持倉公布一貫就有延遲兩月發布的慣例,但是再結合3月份的美債持倉情況與5月份的美債規模來看,這一招未必不是打著先觀望的算盤。
其次,這一消息的第一手來源是美國財政部官方,并且營造出一種大宣特宣的狀態,而這一宣傳的背景下仿佛刻意忽略了此前中國已經連續7個月減持了的事實,只下大功夫著重強調中國增持了205億美元。
但事實上,這205億是短期債券,最短個把月,最長一年以內就會拋售。而且,至今,中國已經拋售了99%的美國短期債券,減持總規模達到了35%,剩下的8000億美債也是因為尚未到期還在倉。
可以說,在中國一直減持的趨勢基礎上,哪怕同比增持了205億也不算是什么大宗量的入手。這200億美元對個人或是普通企業可以說是扭轉乾坤的“巨款”,可對一個國家,尤其是已經負債以萬億為單位來計的國家而言,這點錢連塞牙縫或許都不夠。
那為何中國增持美債的消息會在國內外滿天飛呢?媒體配合美國財政部的官方數據,是在呼應什么?或許,有心人就是打算借此風聲營造出“中國都入手美債,美債還是很值得的”氛圍,利用中國為美元背書,增加美元信譽,提振市場信心呢?
【1】一邊去美元化,一邊增持美債?
2023年前后可以說是“去美元化”元年,尤其是2023年開年之后,國際“去美元化”的進程簡直是“殺”進了快車道。
可就在“去美元化”進程搞得如火如荼之時,許多國家都增持了美債:比如除了中國以外,日本就增持了59億美元,英國增持最多,足有710億美元。
這又是怎么回事兒呢?難道“去美元化”要被放棄?美元霸權地位要重回市場?
當然不是。首先,“去美元化”與增持美債并不就是對立的。前者是為了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避免如果終有一天金融戰爭開始,美元霸權成為武器被美國用來實施金融制裁;而后者,其實說白了不過就是國家商業行為,還沒有達到說通過入倉大量債券來救市的程度。
2023年3月,硅谷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紛紛宣布破產,富國銀行表示無法承兌現金和支票,這些家銀行持有的美債直接大幅貶值。可是除了它們以外,美國還有不少銀行都持有美債。已經死了的是救不活了,還活著的多少得拯救一下呀。
于是美聯儲勢必要調整加息的速度,盡早結束這一輪的加息。而一旦加息結束,那美債的收益率就會下降,價格上升。
于是,趁著加息還未結束美債價格低到谷底的機會,3月底不管是中國還是他國,都出現了資本抄底的情況,足足有32個國家在一個月以內增持了美債。
但是由于美國財政部統計美債持倉所屬國家,是根據交易的銀行結算渠道來計算的,所以不管是私人還是企業、機構,只要使用的是中國境內銀行渠道,就都會被算在中國的持倉里。
中國確實持倉205億美債,但這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官方政府授意的增持,只是市場投資者都想趁機“薅羊毛”罷了。錢嘛,不掙白不掙。抄底價購入,一旦加息結束美債價格上漲時再拋出,豈不美美掙了一筆?
以上,總的來說就是“去美元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家之間通過互換貨幣一步一步削弱美元在全球市場的影響。而在這期間,錢要掙,該進行的商業行為也要進行。但是,盤是不會接的,底,我們也不會兜。
【2】妥協?中國所持美債長期態度與趨勢不變
雖然我們力證205億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商業往來中并不算什么大數字,但相信也會有網友表示,那這怎么就不能被看做是一種態度或者信號的釋放呢?
正如我們上文所說,中國3月單月的增持更多是受市場投資者和市場資金影響,而非官方“主觀意愿”,所以這只能算是波動,而非態度。要說態度的話,中國近7個月以來的減持行為就是態度,更長遠的來說,中國自2014年以來便長期處于美債清算中就是態度。
2023年2月,作為世界上美債持有第二大大國,中國的持有的美債國債規模已經低到了8488億美元,這是自2010年6月以來的最低數據。這一數據已經足以說明,從政治立場上,我們在減持甚至是在努力“扔掉”美國國債,減少掛鉤。
并且這一趨勢可不僅僅是中國在保持而已,歐盟就算了,連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日本也在拋售美國國債的陣營之中。全球多個主權國家和地區拋售美債,一輪下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比重已降到了38.5%。原因無他,有俄羅斯的例子在前,誰也不想在未來有一天被美國掐住經濟的命脈搞金融制裁。
【1】對美國,大有文章可作為
“中國增持美債”這一信息對美國而言,最先可以利用起來的好處就是用中國為美元“背書”,這一點我們前文有所提到。但越是故意營造這樣的氛圍,也越是透露出美國國債的問題之大。畢竟,美國的這一身賬,就是把中國、日本和韓國加起來買國債也夠嗆。
其次,中國方的增持,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起碼明面上是在告訴美國:“我們不和你撕,我們保留和你進行經濟和金融交流和合作的意愿,但是這個意愿以及條件要由我們來談”。
于是,一直因“氣球問題”“”而遇冷的中美之間,中國該有的態度一直都在有:“中國已經一年半沒有接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的電話了”“中國駐美大使已經空缺三個多月了”……
在秉持該有的原則和態度之下,又給予美方可溝通的信號,但至于溝通什么?用什么來溝通?溝通得滿不滿意?那就要看美國的誠意了。
畢竟5月初,外事辦王毅主任與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在奧地利的會晤可是會了10個小時有余,10個小時足以從政治經濟談到領土科技了。
美國的債務上限在逼近,各國又都在配合著搞“去美元化”,美國一向實施的“缺錢就印錢”措施好像不再管用。債務違約帶來的巨大災難從未如此清晰地擺在美國政府官員面前,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他們排著隊尋求與中國對話、訪華的如今。
【2】對中國,掙錢和投資也同樣重要
一個國家會斥資購買另外一個國家的債券,無非兩個原因:一個是外匯資金閑置無用,二是為了獲得更多收益。可巧,這兩個原因中國都適用。
3月份,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達881.9億美元;4月份,實現了887億美元;前四個月,我國的對外商品貿易順差總額實現了2129.3億美元。
是的沒有錯,所有的貿易結算都是通過美元結算的。那這大筆的美元入賬就總要花出去,于是此時正值美國國債價格下跌,大量市場投資人選擇入手美債也并非是不可理解了。
還有一個則是,打比方說購入美債時利息近1%至2%,而減持時卻能實現5%到6.5%,一來一回輕松實現凈賺4個點的話,誰會不選擇高拋低吸大掙一筆呢?也正是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即使美債面臨著種種危機,卻仍是較安全穩定的外匯儲備資產之一,也難怪會有中國增持這一做法了。在短期內掙一筆,何樂而不為。
至于美國會否有信譽破產還不上債券的一天呢?其實即使美國最終調整了債務上限指標,但治標不治本,美元貨幣體系還是會遭受嚴重破壞,導致可信度大幅度降低,仍然會再次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會讓世界經濟面臨更多危機。
只是,我們也相信,在這之前,中國所持有的美國國債也估計已經被減持到不受影響的程度,或者中國已經做好萬全之策了。
參考資料:
- 趙志芳:美債上限危機不會是最后一次,中國經濟時報
- 陳植:結束連續7個月減持 3月中國緣何增持美債,21世紀經濟報道
- 弗拉基米爾·采戈耶夫、康斯坦丁·奧利善斯基、柳玉鵬:俄媒:為什么中國開始減少投資美債,環球時報
- 陳植:8月中國減持美債213億美元 美債違約風波疊加美國經濟滯脹風險引發海外央行削減美債,21世紀經濟報道
- 張壽林:中國連續7個月減持美債 規模已降至9678億美元,每日經濟新聞
- 管濤:中國美債持有變動的邏輯——美國《國際資本流動報告》解讀,金融博覽. 2020(04)
- 田曉麗、張滄麗:面對美債降級如何用好中國外匯儲備的探討,對外經貿實務.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