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經濟概況_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理優勢
原標題:裕固家園展新顏
——肅南縣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刺繡工藝品受歡迎。
雙語教學。
農牧民免費體檢。
“美麗的風光,遍野的牛羊,雪山腳下迷人的畫廊;幸福的歲月,飄散著酒香,裕固人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一首悠揚的歌曲,唱出了這方土地上的美好新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和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推動“五個肅南”建設進程,開創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鄰邊和諧、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喜人局面。
民族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組組統計數據訴說著肅南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1.01億元,人均GDP達6萬元,分別是1978年的308倍和291倍;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4.85億元,財政總支出達到17.32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231倍和344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5672元,是1978年的57倍,全縣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小康實現程度為91.2%,居全市第1位。
初秋,迎著明媚的陽光,行走在肅南大地,草原上牛羊歡叫,牧民新居里歡聲笑語,產業園區內生機勃勃,旅游景區里旅客如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縣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第一產業向“有機”和“綠色”為主的現代農牧業轉變,第二產業向資源精深加工和新能源開發為主的循環工業轉變,第三產業向“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轉變。突出甘肅高山細毛羊主導地位,把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供給作為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培育互聯網+綠色畜牧業開發示范點,全縣牲畜冬春季舍飼半舍飼養殖率達到80%以上,“三品一標”農產品比重達到45%以上。堅持以生態工業為取向,在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條上下功夫,推進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對不符合自然保護區功能定位的產業,通過“飛地建園”模式與周邊縣區合作發展。堅持以全域旅游為平臺,著力打造提升7個國家4A級景區,促進旅游文化體育醫養產業融合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馬當步,牛馱垛,住帳篷,酥油燈”對于祖祖輩輩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群眾而言,這是肅南牧區過去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40年來,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成果惠澤草原大地,廣大農牧民從逐水草而居到城鎮生活,從馬背小學到網絡教學,從結繩記事到移動電話,從燒牛羊糞、柴草到用上天然氣……過上了開放、文明、幸福、安康的現代生活。
走進該縣大河鄉裕昌社區楊建華的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寬敞亮堂,三室二廳一廚一衛,屋內窗明幾凈,井井有條,讓人感覺溫馨而美好。楊建華笑著說:“以前我們住在山上,最苦的時候一大家人擠在一頂帳篷里,吃水看病特別不方便。如今住在縣城的定居點,水、電、路都通了,房子大了,信息多了,生活方便了,老人有養老保險,看病能報銷,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日子也紅紅火火了,這在以前簡直想都不敢想,要感謝黨的好政策呀!”
楊建華家的變化,同時發生在該縣1萬多名牧民身上,這便是“游牧民定居工程”所帶來的改變。
該縣以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為突破口,整合項目資金,將生態移民、退牧還草、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捆綁”在一起,規劃以縣城為中心,7個鄉鎮、11個相對集中的村為重點,先后建成牧民定居點18個,受益人數10590人,牧民定居率達到80%以上,引導農牧民下山定居,從事旅游、勞務輸出、商業經營、舍飼養殖等多種產業,從根本上減緩人類活動,不僅減輕了祁連山生態的承載壓力,保護了生態,而且解決了農牧民交通難、通信難、就醫難、入學難、吃水難等問題,使農牧民過上了現代生活。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衣、食、住、行等條件大大改善。歷屆縣委、縣政府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城鄉低保、農牧村特困戶定期救助和大病醫療救助、城鄉群眾建房補貼、困難戶采暖費補貼和60歲以上農牧民及社區老黨員、離任村干部、勞動模范生活補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繼推行,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每年投入資金40萬元、落實優秀大學生(研究生)政府獎勵和貧困大學生(研究生)政府救助等惠民政策,建成了縣城老年公寓和鄉鎮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立了農牧村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使廣大群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幸福指數不斷提高,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多歲。全力推動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高標準通過了國家督導團“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獲得“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秋日的肅南縣城山清水秀,穿城而過的隆暢河波濤粼粼,兩岸花紅柳綠,亭臺樓榭情趣盎然,夜晚更是彩燈霓裳,美不勝收。茶余飯后的人們總喜歡在這里休閑散步。
從衛生城市到文明城市,從花園城市到生態城市,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代名詞,則是肅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真實寫照。
歷屆縣委、縣政府,立足城鎮化發展實際,把城鎮規劃作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首要職責和主要調控手段,抓緊抓好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工作,初步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體系。特別是近年來,以“山水肅南·裕固家園”為主題定位,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在縣城建設中有機融入了裕固風情、高原特色,組織實施了裕固風情苑、裕固風情街、中國裕固族博物館、國際標準賽馬場、隆暢河風情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工程,進一步完善了服務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同時,開展了城市亮化工程、綠化工程和集中整治臟、亂、差行動。
至2017年底,縣城城區規劃總面積由0.81平方公里擴大到6.65平方公里,城區亮化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9平方米。2018年,獲得以2018年—2020年度為創建周期的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開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引領,同步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等為主要內容的“多城同創”活動,厚植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底蘊,讓城市發展更具活力和競爭力。
從縣域東端的皇城鎮,到西端的祁豐藏族鄉,一個個漂亮的小集鎮同樣顯示著發展的勃勃生機。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以游牧民定居工程為抓手,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上狠下功夫,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念植入美麗鄉村建設,建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的宜居宜游小集鎮和田園化、特色化的美麗鄉村,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別。2017年底,全縣創建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2個、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10個、市級美麗鄉村1個、縣級美麗鄉村6個。
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說起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每一個肅南人都會由衷地說:“今天的一切都源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殷切關懷,源于省、市黨委及政府的堅強領導,源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縣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