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欠美國7500億美元、中國是誰借給美國4萬億
當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8月14號的演講中,對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表達“深深擔憂”的同時,卻對本國經濟的發展持極樂觀態度。
然而她話音剛落,美媒的評論和中國的做法,就迅速打臉了耶倫。
該媒體不僅稱美國對世界經濟貢獻不足,還認為“美國已犯下大錯”,而中國又一次減持113億美債的做法,也讓耶倫很是難堪。
問題是,她為何要口出此言?中國再次拋售的動作,又意味著什么?
在耶倫的說法中,她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為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風險,而美國也是受害者之一。
即使如此,耶倫仍不愿直面美國經濟存在的嚴重問題,反而強調“本國經濟仍處于健康增長的趨勢之中”,這就有些打腫臉充胖子了。
因此不免引起很多人對她此言真正目的的懷疑,推斷后發現,或許存在幾種可能的原因。
首先,耶倫在公開場合表達這些觀點,很可能和本月9號時,拜登簽署的對華禁令有關。
其中明確規定了,未來美國將禁止或限制對華進行“敏感領域”的投資,這些領域包括半導體芯片、量子信息技術、AI系統等等。
即使在其他科技領域,倘若美企要對中國進行投資,也必須要對美國政府進行報備,這意味著拜登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打壓和封鎖力度,相較之前更大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耶倫會對中國經濟如此唱衰,可以說是一種“有信心的預測”。
但不要忘了,即使中國經濟真的如她預測的那般,為全球帶來風險,那也是拜美國所賜,耶倫反倒以這種指責的語氣進行論述,完全毫無道理。
其次還有第二種可能,就是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離間中國與其他合作國家之間的關系。
假如中國經濟放緩,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如此大影響,那么,像日韓、東盟、西亞等周邊地區的國家,再和中國做生意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謹慎,尤其是在經貿投資等方面,很可能會因此持觀望態度。
而耶倫又緊接著提到“美國經濟正健康發展”,言外之意,就是讓這些國家趕緊放棄中國市場,轉而加大與美國的合作。
問題是,憑什么這些國家不和中國合作,就一定會跑去找你美國呢?
畢竟對其他國家而言,對美國進行投資的風險,顯然比中國要大得多。
幾個月前,美國還面臨著債務違約的風險,兩黨斗得不亦樂乎,絲毫不顧美國政府為此焦頭爛額,直到最后一刻雙方才達成了共識,同意提高美債上限。
然而,這不過是把即將爆炸的彈藥,再強行往后延長了一段時間,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
在外界的信用評級機構中,惠譽公司也成為第二個將美國的信用評級進行下調的機構,更說明美國經濟正面臨即將崩盤的危險局面。
事實上,從統計數據就可看出,耶倫對我國經濟的唱衰,完全是無稽之談。
在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速達到了5.5%,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評估,中國今年整體的GDP增速可能會在5.2%,同比去年3%的增速,已有明顯恢復的趨勢。
倘若耶倫要進行預測,也應該拿出強有力的數據來證明才對,僅憑一張嘴,難免不能令人信服。
在耶倫發表上述言論的24小時內,接連發生的兩件事,直接對其進行了光速打臉。
第一件事,就是《紐約時報》在事后發表的文章。
該媒體稱:“過去十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40%,而美國僅有22%,而二者的差距是明顯的,這說明美國的貢獻可能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即使按照IMF的評估,即使在中國經濟放緩后的今年,這一全球貢獻率也至少在33%左右,仍然是美國不可及的。
這顯然和耶倫的論調大相徑庭,既肯定中國過去的經濟貢獻,又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足以說明美國政壇和媒體之間存在的意見割裂。
而第二件事,就是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一組數據,更是讓耶倫面上無光。
該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六月份再次拋售了113億的美債。
截止到此,已經是中國今年以來連續3個月進行的減持了,目前我國手中的美債僅剩下8354億,已達到近14年以來的最低峰,并且未來很有可能會不斷刷新這個最低記錄。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內,我國已經累積減持了超過3000億美債。
從去年4月開始,我國持有量就一直穩定控制在一萬億美元以下,而8月開始,又啟動了連續7個月的減持工作,雖然在今年三月又買回來兩百億,但很快又在五月份全拋了。
中國這種反反復復的做法,似乎讓人非常費解,但事實上,這些都在我國的計劃之內。
從08年美國金融危機開始,我國就以每月一兩百億的增量,大幅購買美國國債,當年就以7500多億的總量,超越了日本第一持有國的地位。
這種持有量的增長,最終在13年達到頂峰,我國以手握萬億多的美債,一舉成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
當年的中國為何會如此大手筆地購入美債呢?主要有幾方面緣由。
一是為了幫助美國度過金融危機,中國在08年一口氣買下美國60%左右的國債,約占當年中國GDP總量的6%,無疑是對其表達強有力的信心。
而金融市場最難得的和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中國的舉動為美國當時的金融困境注入了一絲活力,因此幫助他們化解了相當大一部分危機。
單從這一點來說,美國也不應該忘恩負義地說出這種唱衰之詞。
二是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保護我國出口業,提高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總量。
但隨著中美貿易戰在18年打響,我國通過購買美債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已經不再是最優解,反而成為了一種累贅。
三是希望將外匯儲備用于購買低風險的投資產品,以獲取一定收益,而當時的美元,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但顯然,如今的中國已經將這些想法暫時擱置,開始了不斷減持的動作。
中國若想減少減持美債帶來的損失,以及規避去美元化帶來的風險,就必須從多個方面著手準備。
首先,減持的總基調不能變。
從18年以來,我國在美債的持有上,雖然時買時拋,但大趨勢上來看,總量是在下降的。
此次減持的數量雖然不算太多,但也再次印證了中國接下來的趨勢和步調是不變的。
即使以后仍然有可能出現“拋一百億,買十幾億;拋兩百億,買幾十億”這樣少買多賣的情況,但也不必為此感到奇怪或緊張。
在中國之外,其他國家也逐漸開始了拋售美債的動作,說明更多國家都意識到并擔憂起美國政府的履約能力,這對他們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其次,中國需要繼續在其他國家推行去美元化浪潮。
在過去四年中,我國在金磚國家中推廣去美元化的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
例如,今年4月之前,中國的跨境交易中,人民幣的使用規模首次超過了美國,并且成功在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國家名單中,加入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名字。
金磚國家這些年所倡導的“去美元化”,也逐漸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其他國家,如東盟各國、歐洲及美洲的個別國家。
雖然印度至今算是一朵奇葩,堅持拒絕以人民幣進行結算,但也在今年五月時遭到俄羅斯施壓,要求在雙方的能源交易中,必須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否則生意就別做了。
隨著未來金磚成員國不斷增加,不管以后各國的商議結果,是重新創建一種貨幣體系,還是以固定以人民幣或盧布作為交易貨幣,或是選擇最經典的黃金參與交易,
都足以說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正在加速瓦解。
即使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成為儲備貨幣的目標,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但這并不影響美元地位的搖搖欲墜。
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正在加速滾動的“去美元化的雪球”,也無法抗拒未來多種貨幣體系共存,貿易更加豐富多彩的時代發展趨勢。
而中國,將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