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41名研學少年在王家坪紀念館前合影。 劉洋 攝
泛黃的文物、無聲的影像、講解員的講述,將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讓高原學子在觸摸歷史中感悟那段艱苦卻充滿力量的歲月。
在王家坪紀念館的舊址院落里,一棵歷經風雨的旱柳靜靜矗立。講解員介紹,這棵樹曾見證過無數軍民共商大計、攜手勞作的場景。來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扎昂尕措特意站在樹蔭下拍照:“課本里說‘軍民魚水情’,今天看到這棵樹,才有了具體的感受。就像我們青海的草原上,牧民和牛羊相互依存,這里的百姓和戰士也曾這樣彼此支撐。”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展柜前,來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學生改杰凝視著一雙布滿磨損痕跡的布鞋。“很難想象,前輩們是踩著這樣的鞋子走過漫漫長路,鞋底早已磨穿,鞋幫上還留著補丁,看到這個鞋子,突然覺得他們好偉大。”改杰說。
研學途中,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在舊址的土坯房里,他們摸著斑駁的墻壁,想象著當年在這里開會、學習的場景;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里,大家聽講解員講述先輩們一邊打仗、一邊種地,短短三年“爛泥灣”變成“陜北好江南”的故事。
帶隊的中國建設銀行果洛支行工作人員諾日卓瑪說,組織這次研學,就是想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在歷史現場感受先輩們的奮斗精神。“不用講太多道理,讓他們自己看、自己想,那種觸動是最真實的。”她說,希望這份來自延安的記憶,能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們懂得珍惜當下,學會勇敢面對困難。
夕陽西下,孩子們踏上返程的車。肉夏把自己學著剪的一枚紅色五角星小心翼翼放進書包里,卻薩仁增卓瑪在筆記本上寫下研學的感受。車窗外,延安的山峁連綿起伏。而車廂里,41顆年輕的心里,正悄悄生長著對未來的期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