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卓瑪央吉(右)與父親演出完在休息。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卓瑪央吉和父親剛同臺表演完經典藏戲《白瑪文巴》坐在草地休息,這不是她第一次擔任經典藏戲劇目的主角。她說:“為了這次演出專門跟學校請假回來,下午還要趕回日喀則市區的學校。”這位正讀高二的女生還告訴中新社記者,爸爸、爺爺均會唱藏戲,是半業余的藏戲演員,受他們影響,三歲就喜歡藏戲,后來爸爸成為她的啟蒙老師,14歲時加入了村里的民間藏戲隊。
高一時,卓瑪央吉偶然參加了學校的校園歌手大賽,憑借藏戲節目,在學校成為“明星”,后來的文藝活動常是主角。她隨村里的民間藏戲隊去過拉薩演出。在她內心中,特別渴望更大的舞臺。
當日的表演,卓瑪央吉有幸見到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的藏戲名家,聽到對她藏戲表演的認可,格外開心。
她的父親說,到女兒這一代,藏戲在他們家至少傳承了四代。
這場藏戲演出,值得關注的是甲措鄉果拉村少兒藏戲隊,20名小演員現場表演了經典藏戲《溫巴頓》,現場不少村民帶著小孩前來觀看,相信藏戲表演夢在很多孩子心中悄悄種下。2022年,這支少兒藏戲隊在老傳承人丹增帶領下陸續組建,年齡最小7歲,最大16歲,共有32名少年兒童。果拉村黨支部書記、藏戲隊演員尼瑪次仁說:“因為喜歡,大部分都是自愿來學習的。”
在這偏遠地區,南木林縣構建起完善的藏戲傳承體系,有國家級、西藏自治區級、縣級傳承人,29支870余人的民間藏戲隊活躍于鄉村之間。這些藏戲隊不少因為熱愛喜歡自發組織成立。已有11支隊伍嘗試市場化運營,逐步實現“保護、利用、創新”的良性循環。
由13人組成的西藏戲劇家協會和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聯合組織的調研采風、交流指導戲劇專家團隊恰逢這場演出,調研團隊成員、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團長邊點旺久說,南木林縣不少民間藏戲隊中,有老中青不同年齡的藏戲從業者,“年齡結構的合理跨度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藏戲的良性傳承。無論從業者還是愛好者,無不表現著藏戲在基層的發展熱情。”
藏戲是西藏的文化名片,近年來,從政策到資金,西藏地方政府對基層藏戲文化發展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對于藏戲傳承保護發展,西藏各級政府從未停止過創新探索,如將京劇與藏戲創新融合,創作出《文成公主》,獲得了中國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獎等榮譽。
邊點旺久表示,看到藏戲全方位的發展,后繼有人,作為藏戲從業者十分欣慰,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投身藏戲文化發展領域,更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秀人才和優秀作品出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