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一場以“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堅守新聞真實性”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江西省贛州市舉行。劉青 攝
AI技術在提升新聞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虛假信息、深度偽造等風險,如何堅守新聞真實性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重要話題。
“在算法與數據構成的數字迷宮中,新聞真實性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解構與重塑。”在江西日報社社長張鋒看來,要堅持技術祛魅、“人工終審”的鐵律,嚴防技術失誤或濫用導致“失真”;積極研發和應用先進的AI內容識別、溯源、驗證技術,提升對深度偽造、虛假信息的技術甄別能力。
來自白俄羅斯的媒體人安德烈·克里沃舍耶夫說,通過AI技術偽造政治和經濟名人的看法,不僅對他們的信譽帶來影響,還會引起公眾恐慌。他認為,要在立法層面清晰劃定使用AI技術及AI生成內容的邊界。
“我們記者只是有限使用AI技術,比如沒有真正使用AI主持人,而是使用AI語音報道新聞。”柬埔寨記者俱樂部主席布依格(Puy Kea)說,要有一種特定的指南來確保記者妥善使用AI技術。
來自老撾的媒體人阿迪塔·基迪昆(Aditta Kittikhoun)認為,治理AI假新聞,社交平臺也有責任,因為社交平臺對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王億本表示,當深度偽造視頻比真實影像更“流暢完美”,當算法生成的社論比記者撰文更“邏輯嚴密”,新聞真實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信任機制的危機。
“一帶一路”框架下如何重塑真實新聞生態?王億本建議,聯合設立“一帶一路媒體素養中心”,開發多語種鑒別課程;共建多語種虛假信息樣本庫,標注中亞語言、阿拉伯語、東南亞語言的典型虛假信息特征,共享深度偽造識別模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