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包海青(左)與隊員做巡護前的準備工作。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
29日,正是隊長包海青和幾位隊員值班巡邊的日子,他們一早從各自家出發,在距離鄉鎮70多公里的巡防隊集結。他們的隊服是一身藏藍色蒙古袍,左臂上還有巡防隊的袖標。
當地邊境派出所民警包海濤在集結點與隊員們匯合,簡單協調工作內容后,幾人決定先開車去40多公里處的邊境線巡邏,然后再騎馬去牧戶家做宣傳。
在沒至馬腹的青草中,隊員們要時刻提防可疑人員、注意邊境火情和野生動物入境。
在包海青看來,守護邊境線并沒有像影視劇當中驚心動魄的場景,牧戶之間的糾紛大多也是因為草場和牲畜。巡邊員既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也能像朋友一樣與牧民們喝杯茶談談心,很快便能化解矛盾。
包海青是一名退役軍人,經營著一家汽車修理店,得知草原巡防隊成立,他立即報名參加并當選為隊長。
據介紹,地廣人稀的滿族屯滿族鄉,牧民們居住分散,面對如何固邊、守邊、補邊問題時,黨員、嘎查(相當于村)干部、退伍軍人以及普通牧民都主動要求加入,他們中既有蒙古族、滿族也有漢族,大家同心協力,共同肩負起治安防控、鄰里互助、社區矯正、法律政策宣講等群防群治和輔助警務的任務。
“30年前我穿著軍裝,30年后穿著蒙古袍,但依然還是守護著祖國的這條邊境線,這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是我深感自豪的責任。”這樣說時,包海青眼神堅定。
經過7年的發展,守望草原巡護隊不斷壯大,從最初幾十人發展到200多人,隊員也越來越年輕化。
1993年出生的包芙是目前巡護隊里最年輕的隊員,“入職”已經4年多。他當過兵、上過大學,當過會計,也跟著師傅學過獸醫,是名副其實的“斜杠青年”。他的這些知識和能力為當地牧民群眾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草原四季分明,戶外巡邊工作需要頂大風、迎烈日、冒風雪。讓包芙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巡邊途中遇到大暴雨,他參與救援牧民和游客,一連工作了40多個小時。
包芙很內斂,他笑著告訴記者:“我希望能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發揮自己的價值。加入巡防隊,是我為家鄉做貢獻的方式。只要這個隊伍不解散,不嫌棄我,我就會一直在。”
巡護隊員包仁欽王吉拉愛好唱歌,巡邊途中,他唱起了一首關于故鄉的蒙古族歌曲,歌聲在邊境草原上回蕩開來,激蕩人心。
來烏蘭毛都草原旅游的河北游客趙磊感慨:“我的印象里,戍邊的都是邊防戰士或者邊防警察,但是沒有想到,在內蒙古大草原還有好多義務自發的牧民,為了守護自己的家鄉,為了守護邊境人民的安全,他們在默默地付出,我感到很震撼,也確確實實被他們的精神所鼓勵。”
在當地,記者發現許多民眾家的院子當中都立有國旗桿,會定時舉行升國旗儀式。這樣的儀式和這樣的巡防隊,也是游人眼中“邊民護邊,邊民愛邊”最生動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