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發電能力“早知道” 我國這項技術填補國際空白
2025-07-30 17:19:42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聯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研發的全球新能源發電年景預測方法,填補該領域大范圍、長時間尺度預測的國際空白。風電光電這些新能源設施,什么時候能發電?能發多少電?現在都能提前預測了。
風能、太陽能發電高度依賴氣象條件,波動性強。當前全球新能源發電預測多聚焦短期(數小時至數天)。中長期特別是年尺度的全球新能源發電量預測,一直是國際上面臨的共同挑戰。
為應對這一挑戰,國家氣候中心聯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GEIDCO),成功研發出新能源發電年景預測方法,填補了該領域國際研究的空白。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高級工程師 呂卓卓:在氣象要素預報方面,依托中國氣象局全球氣候模式,可以對全球氣溫、降水、風速和輻射等關鍵氣象要素,進行未來一整年的逐月預測,效果整體優于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模型。在風電方面,預計2025年,全球風電可發電小時數與2024年基本持平,為2300小時左右,考慮新能源的發展,預計全球發電能力將增加超過10%。
此項成果具有突出的實用價值,它不僅能為電網企業和調度部門提供未來一年風、光發電潛力的科學參考依據,有效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更能服務國家能源戰略規劃;同時,該成果為科學評估不同區域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實技術支撐,有力服務于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該成果代表了氣象與新能源交叉領域的重要進展,獲得了世界氣象組織的認可。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