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游客在展覽前駐足拍照。曹丹 攝
本次展覽匯聚80余幅橫跨百余年的杭州珍貴影像,其中多幅系首次公開展示。策展團隊以“時空重疊”的敘事手法,通過中外攝影師的鏡頭,立體呈現西湖文化景觀的世紀變遷。
漫步在展覽現場,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1909年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柏石曼拍攝的靈隱寺理公塔,塔旁的神龕訴說著千年禪意;美國攝影愛好者費佩德拍攝的西湖轎夫,定格了舊時湖畔的風雅;英國空軍航拍的錢塘江大橋,鋼鐵脊梁橫跨怒濤;1949年蘇聯攝影師留下的一組彩色影像,更印證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千年格局始終未變……
“與1949年相比,現在西湖邊的寶石山綠意更濃了。”杭州市民徐帆舉著手機,在蘇聯攝影師拍攝的彩照前反復比對。
正如蘇東坡所言,“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千百年來,西湖的整體景觀格局始終保持著“兩堤三島”的經典風貌。近年來經過持續疏浚,水體更加清澈;借助現代科技,生態更加優化。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任陳云飛介紹,湖心亭、太子灣等關鍵點位的自動監測設備24小時守護著西湖水質,確保水體年均透明度常年保持在80厘米以上,“水下森林”清晰可見。
依托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的優勢,西湖已建成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服務平臺,物聯感知中心、智能算力中心等五大中心覆蓋文遺保護、生態監測、應急管理等20余個應用場景,為全國景區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西湖經驗”。
晚風輕拂,彌漫著湖水的清涼與荷花的芬芳,展覽現場仍有不少市民游客流連。
“這些影像不僅是記憶的載體,更是未來的路標。”策展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當歷史與現實在此刻相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便在光影流轉中成為共識,指引人們共同守護這片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