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攔截彈發射。圖/美國“戰區”網站
而當時在海上執行攔截任務的美軍戰艦,也一口氣打了約80枚“標準-3”導彈,卻仍有“數十枚伊朗導彈穿透以防空網”,使得外界紛紛質疑該型導彈“是否作戰效能不佳”。
除了上述2種導彈,美軍在伊以沖突期間,還動用了陸基“愛國者”防空系統(配備PAC-3)和艦載“標準-2”“標準-6”等多型攔截彈。
而據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統計,交戰中,伊朗向以本土和中東美軍基地共發射550多枚彈道導彈和1000余架無人機,也門胡塞武裝也向以境內發射多枚導彈。
鑒于這些導彈和無人機大多被擊落,由此可知,美軍和以色列用去的攔截彈總量應不在少數。
按理說,打仗難免彈藥損耗,那么美方為何對攔截彈“庫存驟減”這樣斤斤計較呢?
第一是成本考量。外媒稱,“薩德”攔截彈單價1550萬美元,“標準-3”導彈現役型號單價約為1250萬美元,后續改進型更一路飆升至3700萬美元。
由于造價太貴,財大氣粗的美國軍方都不敢“獅子大開口”,只請求美國國會能撥款在下一財政周期增購25枚“薩德”攔截彈。
第二是產能受限。五角大樓公布的2026財年預算文件顯示,其先后訂購約650枚“薩德”攔截彈,但很多還未到貨。
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今年可生產大約100枚攔截彈。若想彌補伊以沖突造成的“虧空”,大概需要一年多時間。
而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由于美國全球用兵、四處干涉,所以才會覺得武器彈藥“總不夠用”。
外媒稱,美軍現役7套“薩德”反導系統,原本部署在本土、歐洲和亞太,但為支持以色列對伊朗動武,其先后從德國運來2套“薩德”,又從韓國抽調2套“愛國者”,用來增強以防空力量。
到最后,美國干脆赤膊上陣,出動B-2隱身轟炸機在內的大批艦機,猛烈空襲伊朗多處核設施,并招致了伊朗對其駐卡塔爾軍事基地的報復性還擊。
如此窮兵黷武,結果如何呢?
據美國官員透露,盡管美以事先做了不少準備,但如果伊朗再發動幾輪大規模導彈攻擊,以色列領空就可能因攔截彈耗盡而“門戶洞開”。
有分析指出,與胡塞武裝的對抗曾讓美軍航母疲于奔命、損兵折將,而伊以沖突更是給美方巨大震撼,畢竟在被其視作“假想敵”的國家中,軍力遠超伊朗者大有人在。
外媒稱,美軍內部近來不斷傳出擔憂的聲音,認為本國在中東參戰,又持續介入俄烏沖突,如果今后遇上更強大的對手,只怕連足夠的攔截彈都拿不出來。
明明沒有那么多“威脅”,美國卻高喊“缺導彈”。而更荒誕的在于,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增購“薩德”攔截彈的資金,就來自被抨擊為“劫貧濟富”的“大而美”法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