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明石橋遺址。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攝
如今,通過“修舊如舊”的活化利用,明石橋、山西會館等文物建筑重現光彩,成為當地文化遺產保護的典型樣本,促進了山西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曉琳告訴記者,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體現出跨行政區域間經濟與文化的交融,其所傳遞的共生、包容理念,對當今仍有啟示意義。
除了為文脈續新生,泰安市還深入挖掘歷史典故,將區劃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新動能。比如,泰山區王林坡村通過復活古村文化內涵、打造區劃地名文化品牌,不斷為鄉村振興賦能。
泰安史載28泉,王林坡清泉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該村還是“九省御道”的沿路村落之一。依托歷史文化資源,該村復活明清古道、架造清泉橋,形成全程約一公里的清泉玉帶,打造出泰山腳下獨特的文化名片。
泰安市泰山區民政局民政事務服務中心地名科科長劉海營對記者說,通過深挖區劃地名文化,王林坡村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新型工業和文化旅游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50余萬元(人民幣)。“將來,我們還要深挖更多村莊的文化內涵,由點及面,形成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聯動效應。”
此外,泰安市還注重構建系統化的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體系。其在老泰城區打造區劃地名文化街區。在古街上,記者看到古城行政區劃變遷以及郡界以山脊為斷、民籍隨郡縣而隸的年輪往事等被生動呈現,通過圖文等多種形式,游客可以全方位領略泰安的歷史與多元文化。
據了解,在山東,像泰安這樣創新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棗莊市打造首個區劃地名文化主題高速服務區,威海等市打造行政區劃文化教育平臺,全省組建350支志愿服務隊,聯動各縣市區打造“泰有名”“千年古縣水韻東平”等區劃地名品牌矩陣。
放眼全國,山東更是各地探索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特色實踐的一個縮影,和采訪團隨行的上海民政局及四川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亦介紹了當地實踐。上海建立“一區一策”機制,推動區劃歷史文化與城市更新精準對接。青浦區依托朱家角古鎮推出“City Walk地圖”,讓抽象的區劃歷史轉化為可體驗的城市行走路線。四川制播《千年名縣》《民族融合的記憶》系列節目,通過梳理千年古縣沿革、少數民族交往歷史,展現“多元一體”的區劃文化。
各地豐富實踐的背后離不開頂層設計與協同發力。據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民政部聚焦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系統推進傳承保護工作。北京、遼寧、四川等17個省區市印發有關文件,建立聯合審核機制,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評估論證列入行政區劃變更專項評估內容;上海、安徽、廣西等13個省區市已將500多個行政區劃納入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該負責人說,民政部還將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從完善制度保障、深化理論研究、建立標識體系、創新傳播范式、促進活化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步推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地方實踐,總結“地方經驗”與“實踐路徑”,讓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在傳承保護中彰顯時代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