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的女兒電視劇 大校的女兒電視劇結局
《大校的女兒》:四個年輕人的錯位人生,磨礪出不同的生命亮度
文/黃桃子
《大校的女兒》是一部反映軍旅生活的電視劇。
一艘駛往海島的海船上,四個年輕人,有兩年兵齡的班長韓琳,新兵姜士安、張雁南,文藝兵彭湛,在這里相遇,開始了他們錯位的人生。
1、愛的錯位
在風浪的背景中倚著船舷引吭高歌的文藝兵彭湛一下子就擊中了韓琳的心,她暗暗地愛上了這個英氣逼人的彭湛。
這樣的一見鐘情不是沒有原因。
韓琳是大校的女兒,從小就在部隊環境中生活、成長。優秀的她,有一雙能發現好、欣賞好的眼睛。
彭湛出身于高干家庭,有優良的教養,而文藝兵特有的抒情浪漫氣質對女生更是充滿吸引力。韓琳愛上他,很自然。
但是,出于女性的羞澀,也出于年輕人的自尊,韓琳把愛藏在心里。直到要去上大學,臨行前,韓琳才鼓起勇氣,大膽地去找彭湛,但依然沒有表白,而是以臨別為借口贈送寫下留言的筆記本給對方。
令人驚喜的是,彭湛也要去上海上大學。原本以為,這是一次永遠的別離,不知道何時才能重逢,沒曾想,兩人將要去同一座城市讀大學。愛情,就在前方。未來的美好,已經可以看見。
就在韓琳喜不自勝的時候,一聲驚雷從天而降,打破了她對未來的美妙遐想。張雁南,軍區副司令員的女兒,韓琳班里的兵,她的朋友,搶了韓琳的名額,已經離開部隊,踏上了大學之路。
一瞬間,大學沒有了,觸手可及的愛情沒有了。韓琳被打回原形,而部隊的一條規定——女兵不能提干——使她連班長也不能當了。韓琳只能獨自承受命運的不公。
這是她人生之路上的第一個打擊,這個打擊來得太猛烈,太突然。
她高估了友誼的純潔,低估了人性的自私。
就這樣,陰差陽錯,韓琳與彭湛失之交臂。
姜士安愛上韓琳,是在什么時候?
或許,是在海船上,班長韓琳臨時抓差,讓姜士安看住船艙里的新兵,他震懾于她的威嚴;
或許,是在部隊的第一頓晚餐時,韓琳把自己碗里的包子放進姜士安的碗里,他既難為情又暗暗感動;
或許,是在風急浪涌的海島之夜,受到流氓驚嚇的韓琳抱住姜士安的肩膀抽泣,讓他意識到她也有需要保護的時候;
或許,是在韓琳把豬油拌飯撥到他碗里的時候;或許,是韓琳為生病的他端來煮熟的面條的時候;
或許,是在他探親回來追著遠去的海船,沖著船舷上的韓琳喊叫“我給你帶了地瓜干——”的時候……
恐怕姜士安自己也難以說清是什么時候愛上了韓琳。但姜士安明白,韓琳值得愛。
姜士安愛韓琳,愛她的美麗聰慧,更愛她善良真誠勇敢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
他用韓琳的故事鼓勵因考試失敗而哭泣傷心的女兒,幫助女兒走出困境,使女兒有了面對失敗的勇氣。
在姜士安的心里,韓琳是一個完美的存在。
因為自己已經結婚,知道沒有愛韓琳的權利,姜士安便把愛埋在心里。隨著姜士安職位的提升,韓琳改行做了編劇,兩人少有見面。但每次重逢都令他充滿喜悅。他依然關注并關心韓琳,卻從不打擾她的生活,又在她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
然而,韓琳對姜士安的感情茫然無知。
當班長的時候,她只是把他當成自己的兵,一個來自農村的、長期與饑餓相伴的兵。在她看來,姜士安更需要她的幫助和關心,她義不容辭。當了護士后,她也只是把姜士安當成自己的戰友,一個踏實上進、讓她有好感的親切的老戰友。她敬佩姜士安的努力與嚴謹,欣賞他的忠厚實誠的品格,為他的上升進步感到高興。
直到姜士安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表露真情之后,韓琳才明白,其實自己在欣賞他的同時也已經喜歡上了他。
可是,這遲來的醒悟已經不能改變那個事實——姜士安已經結婚,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驀然回首,原來,真摯的愛,早已存在,只是被自己無意錯過。唉,這令人惋惜的錯位的愛情啊!
2、生活的錯位
彭湛與張雁南走到了一起。若干年后,兩人離婚。
兜兜轉轉之后,韓琳與彭湛結婚,但不到兩年,兩人同樣離婚。
原本以為,彭湛與張雁南能白頭到老。同樣的家世,同樣的學歷,同樣的當兵經歷,應該有和諧一生的基礎。
原本以為,彭湛與韓琳總該彼此珍惜,相愛一生。他們倆,一個深愛對方,失而復得的初戀終于修成正果;一個有過失敗的婚姻,該吸取教訓,懂得如何經營家庭。
令人遺憾,原本以為的結局都沒有出現。
張雁南發現彭澄的自私與虛偽,拋下兒子,轉身決絕而去。
韓琳看清彭澄的真面目,意識到自己的選擇錯誤之極,果斷結束垂死的婚姻。
這錯位的生活讓韓琳明白,原來,自己認定的人,不一定優秀;自己深愛的人,不一定值得愛;自己一廂情愿的付出和隱忍,那個人不一定配得上。
姜士安不愛翠花,卻不得不屈從父命與她結婚生子。
因為自己愛的人還沒有感受到他的愛,而且很可能不會接受他的愛;
因為農村的家里有沉重的職責要人承擔:漸漸老邁的父親要人照顧,田里的農活要人去做,家中的日常瑣事要人料理。
還有,拒不結婚,自己將永遠與提干無緣。而提干,是一個士兵前途的指望,是部隊男兵的重要事業追求。姜士安還沒有活成超凡脫俗的神仙,也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聽從了連長與父親的勸導。
翠花不能跟上姜士安的思維,卻能解決他的后顧之憂,讓他輕裝上陣,勇往直前,更上一層樓。
姜士安很少與翠花溝通,心理與情感上的隔閡卻并不影響他們的家庭生活。翠花擁有一個完整的家,擁有兩個孩子,擁有軍人家屬的身份。
姜士安與翠花的生活,雖然錯位,倒也能夠各取所需,各獲所得。
3、錯位,如同大浪淘沙
張雁南離婚后再婚,出國定居。
彭湛與韓琳離婚后再婚,后又離婚,帶著兒子彭冉生活。他來找韓琳復婚,被韓琳拒絕。
韓琳離婚后帶著兒子海辰生活,努力拼事業,寫出一部部獲得好評的劇本。
姜士安在職業之路上越走越好,最后當上師長。在抗洪搶險任務中立下戰功,繼續留在部隊。
四個年輕人,經歷了一番錯位的人生后,有的經受住了生活的考驗與磨礪,彰顯出生命的亮度與高度。
比如姜士安,把部隊當做家來熱愛,永遠嚴格要求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放松,勇挑重擔。
比如韓琳,原諒傷害自己的人,珍惜關心自己的人,專注于事業,努力付出,最終迎來最好的自己。
在姜士安和韓琳的人生里,我們看到了真誠、堅韌、勤勉、奉獻和愛。
而有的人卻永遠在抱怨生活,生命之光日漸暗淡。
比如彭湛,空有才華,卻放縱自我,揮霍感情,不懂珍惜,自私虛偽。經歷三次婚姻,均以失敗告終,最終還是與孤獨相伴,成了失意落魄之人。
比如張雁南,經歷婚姻的失敗后,對生活不再抱有熱情,逃避責任,精致的外表下寄居的是一顆逐漸荒蕪的心靈。
重溫《大校的女兒》|或許有遺憾,才是人生真正的模樣
《大校的女兒》海報 取自網絡
愛情并不是婚姻的惟一內容,婚姻也不是愛情的惟一形式。 ——《大校的女兒》
2007年,在涌現了 《奮斗》、《士兵突擊》、《金婚》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后,很多人都以為這一年的電視劇市場將就此可以開篇總結時,金牌編劇王海鸰的一部《大校的女兒》在賽程的最后一公里闖入了觀眾的眼簾,并驚艷了一眾看客。
王海鸰有“中國婚姻第一寫手”之稱,但是這部《大校的女兒》完全不似王海鸰之前的作品《牽手》、《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中的激烈矛盾碰撞,戲劇沖突頻起,而是如夏日的海風般徐徐地拂進人們的心里......
《大校的女兒》劇照 取自網絡
劇中圍繞著韓琳、姜士安、彭湛、張燕南這四名曾經的戰友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愛情、婚姻、責任的不同抉擇而展開。
出身貧困的農村新兵姜士安(郭曉冬飾)在通訊連時受到女主人公韓琳(袁立飾)在生活上的照顧與關心,慢慢地,他悄悄喜歡上了這個爽朗、善良的漂亮班長。但是此時的韓琳卻喜歡上了軍宣隊英俊、瀟灑、多才多藝的彭湛(趙嶺飾)。無奈的姜士安在父親的壓力下娶了沒有文化的農村媳婦翠花(趙瑞飾)。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與妻子翠花劇照 取自網絡
然而韓琳卻才剛剛開始經歷人生的坎坷,在大學名額突然被好友張燕南(李靜飾)利用關系奪走后,緊接著,她心儀的彭湛也與張燕南戀愛結婚了。但是這個堅毅的女孩選擇把痛苦埋在心里,繼續勇敢、積極地面對工作與學習。
《大校的女兒》韓琳劇照 取自網絡
人生總是那么奇妙,韓琳在工作中重遇張燕南,并冰釋前嫌重新成為了好友;多年后彭湛和張燕南離婚了,韓琳在彭澄(彭湛的妹妹,徐筠飾)的撮合下與彭湛走入了婚姻,讓自己的初戀修成了正果,然而這場短暫的婚姻給韓琳帶來的卻只是夢的破滅。
對婚姻心灰意冷的韓琳將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兒子海辰和事業上,此時的姜士安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高級軍官,兩人從相識至今,一路錯過,卻又多次重逢,相互鼓勵,相互支持。驀然回首,韓琳才驚覺自己的心底一直藏著姜士安,但是孑然一身的她不忍傷害姜士安的妻子,最終選擇了轉身,選擇了與他各自安好。
《大校的女兒》韓琳與姜士安劇照 取自網絡
家庭關系建立在婚姻之上,婚姻則植根于兩性間天然的相輔相成或互相聯系之上。 ——康德
他的婚姻中有無奈、有孝順,唯獨沒有愛情。對于當時的姜士安來說,愛情只是天邊無法企及的繁星。但一樁可以幫助他照顧年邁老父、穩固家庭的婚姻,卻能讓他毫無后顧之憂地馳騁在事業的道路上。從這一點來說,姜士安的父親給他挑選的這門婚姻,對于當時的他來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姜士安是一個務實的人,生活不是風花雪月,當時的韓琳未必會比翠花更適合他。
有觀眾認為姜士安婚姻的不幸來自于他的父親,但是作為一位沒有文化的農村老人,他寧愿自己省吃儉用,含辛茹苦也要送兒子上學,給兒子挑選的妻子也是本著勤快、賢惠這樣的傳統“好媳婦”的標準挑選的。他給予兒子的一切,都是這位父親有限的眼界中最好的一切。從后來姜士安的婚姻中能看出,這位父親其實真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雖然固執卻有著正確的為人準則的老人。
姜士安骨子里其實是一個務實的人,心儀之人無意與他,而穩定的婚姻對于他的事業是有所幫助的,所以與其說他是屈服于父親的施壓,不如說是他在衡量利弊得失后的選擇。畢竟那時候有一個穩定的婚姻狀態,對于在部隊發展的他是利大于弊的。所以無需在他的婚姻選擇上添加太多的浪漫解讀,不過是一個感情失意的年輕人選擇了對命運的妥協,以換取全心全意地發展事業罷了。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與妻子翠花劇照 取自網絡
對于這場傳統婚姻,姜士安是抵觸的,所以最初的他不愿與妻子圓房,導致妻子一時無法有孕。
然而他對妻子的冷淡,妻子卻毫無怨言,只是繼續默默地悉心照管家里。面對這樣的妻子,這個男人其實是有愧的,所以在父親的勸說和推動下,他嘗試著和妻子翠花相處,他用自己的方式嘗試改變自己婚姻的未來。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寫給妻子翠花的信 劇照取自網絡
但是顯然的,他失敗了。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他沒有處在妻子的角度去思考,她需要的是什么。他想要讓妻子學習文化,可是對于這個每天要砍柴下地、操持家里,老老小小、里里外外都要依靠她的女人來說,連喘口氣休息一下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她怎么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讀書呢?這原本就是一個錯位的需求,怎么能成功呢?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喜當爹 劇照 取自網絡
自此開始,姜士安失望了,于是他又讓自己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對這樁婚姻不再存有希望,他將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投注在了事業上,兩人真正成了相敬如賓的夫妻。他不再嘗試去改變妻子,同樣,他也沒有嘗試去改變自己,這何嘗不是一種消極呢?而這樁充滿了痛苦的婚姻的面紗最終是被他們的女兒小鳳所揭開:
“她為你付出了很多,你僅僅是理論上的知道。”
“你有你的事業,你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都能轉化成金錢、榮譽和地位。而媽媽呢?她所做的那一切家務勞動,就好像扔進了一個無底的黑洞,無影無蹤。”
“你從不跟她交流,你在精神上折磨她。”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女兒小鳳 劇照取自網絡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女兒小鳳劇照 取自網絡
這段話寫出了多少家庭婦女心中的痛,因為這就是她們的真實寫照,她們和翠花一樣,無論為家庭付出多少,社會和家人對她們的付出似乎都是理所當然、視而不見的。即便21世紀的今天,“全職媽媽”這個名稱帶給女性們更多的都是愧疚、忐忑與擔心。
而在全職媽媽的付出被正視、珍惜的家庭中,幸福的指數通常都是很高的,因為它代表著理解與包容,又怎么會不幸福呢?
所以
但是
《大校的女兒》姜士安劇照 取自網絡
在劇中,姜士安與韓琳的愛情,既是一種遺憾,卻也是一種必然。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斷章》
姜士安最初喜歡上韓琳時,韓琳的眼光正追逐著多才多藝的彭湛,當韓琳發現自己對姜士安的情愫時,姜士安已經失去了選擇權。他們在彼此的人生中一次次地錯過,卻又一次次地出現在對方的生命里。
如果人生重來一次,韓琳有可能在最初就愛上姜士安嗎?其實依然不會。在王海鸰筆下的韓琳雖然堅強、善良,但是同樣有著她世俗、現實的一面。優越家庭出身的她會同情彼時出身貧苦的姜士安,會給予他幫助,卻不會愛上他,因為她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的所有付出都是丈量過的,你可以說她現實、世俗,但你不能說她是錯的。
王海鸰曾在采訪中表示,她對韓琳這種現實與世俗是持批評態度的。
但是
年輕時的韓琳沒有愛上姜士安,其實不過是“汝之蜜糖,吾之”。所以那時的她會喜歡上彭湛,而沒有喜歡上當時生活困窘的男主角,并不是多么不可理解,這其實更符合人性與現實。
《大校的女兒》韓琳與彭湛劇照 取自網絡
歲月流逝,歷經人生磨難與坎坷的韓琳逐漸地在成長,生活的磨難讓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唯獨在姜士安面前,她才又是那個曾經神采飛揚的韓琳。在《大校的女兒》原版小說中曾有這樣一段話:
“所有的女人都是有女人味兒的,只不過有的女人的女人味兒針對著所有的男人,有的女人只針對某一個或說某一類男人。”
而韓琳恰恰就是后一種女人。在外人包括前夫彭湛面前,韓琳給人的印象總是:獨立、堅強、冷靜,仿佛不需要任何人幫助的新時代女性。但是唯有在姜士安面前,她會軟弱、會感性、會傾訴,眼中會泛著熠熠的光。
《大校的女兒》韓琳與姜士安劇照 取自網絡
成長后的他們從各方面來說,也許是合適的,但是。就像張愛玲所說: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緣分是永遠沒有結果的。有種愛情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有些人離開了,就是一生一世!
《大校的女兒》韓琳與姜士安劇照 取自網絡
姜士安的愛情來得很早,韓琳對他的愛情覺醒卻悟得太晚,當她發現自己的心動時,已是回天乏力,終究是錯過。
曾看過一個話題“如果婚后遇到真愛你會怎么辦”?
王海鸰并沒有讓她的女主人公在歷經坎坷后涅槃重生,然后迎來愛情圓滿,走入俗套的情感大結局,而是發乎情止乎禮,止乎責任,如此的安排將劇作的立意拔高了一個層次,不再是以愛情的名義,讓所有都為之讓路,而這才是好作品所應有的良性引導。
就像韓琳所認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來的我們依然走著,只是不再并肩了,朝各自的人生追尋了,無論是后來故事怎么了,也要讓后來人生精彩著。 ——五月天《后來的我們》
《大校的女兒》韓琳劇照 取自網絡
曾有媒體將《大校的女兒》譽為“中國版的廊橋遺夢”,但是韓琳與姜士安之間的感情之所以沒有引起觀劇者的反感,就是因為整部劇中他們并沒有任何的逾矩之處,他們都在對方的成長中賦予了積極的力量,姜士安對韓琳的愛深沉而隱忍,但他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就像他對韓琳所說:
“ 我已經結婚了,已經沒有愛的權利了!”
《大校的女兒》韓琳與姜士安劇照 取自網絡
在這部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但對于最后的結果,他們卻并不無辜,畢竟是他們自己做的選擇,無論是被迫,亦或是自愿。
劇情發展到最后,作者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兒子終于成長,女兒理解了爸爸,努力維護他們婚姻的父親去世,曾經會影響姜士安離婚的阻礙似乎都消失了。但是妻子為了讓姜士安安心抗洪,強忍悲痛隱瞞公公去世的噩耗:
“咱爹也挺好的,他睡了,他身體挺好的,你放心吧,家里有我呢!”
《大校的女兒》翠花劇照 取自網絡
《大校的女兒》韓琳與姜士安 劇照 取自網絡
而姜士安為了不讓妻子擔心,隱瞞了兒子失蹤的消息,這樣仍為彼此著想的他們還會離婚嗎?姜士安與韓琳最終是否有機會走到一起?作者把這些都留給了觀劇者們去思考。
只是無論他們如何選擇,勢必會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遺憾終是不能幸免。
但是
《大校的女兒》韓琳劇照 取自網絡
《大校的女兒》:彭澄,生命定格在二十五歲的女兵
文/黃桃子
墓地里只有一個她
你跟誰說話
墓地里只有一個她
你不寂寞嗎
墓地里因為有了她
冰峰都變得溫柔
墓地里因為有了她
白雪也悄悄融化
你給單調涂上了一抹粉紅
你給秋冬帶來了活潑的春夏
你是群雄中的一匹母鹿
你是叢綠里的一簇鮮花
你是我心中永遠的偶像啊
永遠明亮的眼睛
永遠飛揚的短發
假如祖國需要
我也會來到這里
春夏秋冬日日夜夜同你做伴
一起說說我們年輕女兵的悄悄話
這首詩《墓地里只有一個她》,作者就是彭澄。寫成這首詩后不久,彭澄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歸途中因車禍身亡,年僅25歲。
她永遠留在了西藏。這首《墓地里只有一個她》成了她的人生讖語。
彭澄語錄:
肚子餓時會想,要能吃飽就好了;到吃飽了時又想,要能吃好就好了;到能吃飽吃好時就又想了:吃飽吃好算什么?豬的理想嘛!
我一點都不喜歡干護士,先聲明這里決沒有瞧不起護士的意思,不喜歡不等于瞧不起,我不喜歡的工作多了,我還不喜歡做將軍呢!我的意思是說,這是個個性問題,不是思想問題。
1、
彭澄第一次出場,是在軍區文藝演出舞臺的后臺。
她身穿白色襯衫、黑色背帶裙,頭上扎著一對長長的麻花辮,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睛仰視著站在樓梯上的哥哥。
聽說彭湛的伴奏突然得了闌尾炎,彭澄自告奮勇救場,充當手風琴伴奏。
她大大方方地坐到舞臺上為哥哥伴奏,剛開了個頭,卻又停下了。臺下一片嘩然。原來,彭澄臨時換上的軍裝太大,衣袖擋在琴鍵上。彭澄索性暫停一下,不慌不忙地卷起衣袖,隨后又若無其事地繼續拉起手風琴,很快就陶醉在樂曲里。
就是這個彭澄,一出場就令人印象深刻。她的機靈,她的從容,她的天真,都顯得很可愛。
彭澄第二次出場,是在哥哥彭湛的婚禮上。在熱鬧的喜宴上,她舉著酒杯向哥哥嫂嫂祝福。那時,她是即將畢業的護校學生。
第三次出場是在邊境,彭澄已經是一名部隊醫院的護士。就是在這里,她遇見了下部隊體驗生活的創作室編劇韓琳。
由女兵成長為部隊專業編輯,韓琳的勵志故事她早已從兄嫂那里聽過。所以,當她拿出當年韓琳送給彭湛的筆記本時,她對韓琳是充滿敬意和歡喜的。
一個是哥哥的戰友,一個是戰友的妹妹,就這樣,彭澄與韓琳經過短暫的相處,很快成為了朋友。彭澄把韓琳當成了知心姐姐,口無遮攔地向她吐露心事。對護士這個職業的看法,對曾經的嫂子張雁南的貶斥,對哥哥彭湛的袒護與偏愛,這個姑娘一股腦兒地向韓琳傾吐,完全不設防。
而韓琳,也喜歡上了這個聰明活潑真誠風趣的姑娘。
2、
很自然地,彭澄成了彭湛與韓琳的情感紐帶。
彭湛離婚后,士氣低落。為了讓哥哥振作起來,彭澄極力促成哥哥與韓琳的婚事。
在她看來,哥哥婚姻失敗,只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她看不到哥哥身上的缺點,或者看見了也不去深究,單純地認為只要找到合適的人,哥哥就會好起來。
出身于高干家庭,有著良好教養,備受父母和哥哥關愛的彭澄,在父母過早去世之后,特別希望還能擁有一個家,一個有愛有溫暖有歡笑的家。所以,她特別希望哥哥,她唯一的親人,能重新組建家庭,大家一起住在父母的大房子里,開開心心地生活。
這個外表活潑愛笑的姑娘,其實內心是孤獨的。
當她發現哥哥彭湛和韓琳之間出現裂痕時,她非常惶恐。看到爛醉如泥的彭湛,她失望,她憤怒,但更傷心。
彭澄一直認為哥哥與張雁南離婚是因為兩人不合適,可是現在,嫂子換成了韓琳姐,善良、堅強、隱忍大度的韓琳姐,哥哥卻還是舊病復發,彭澄感到很無助。
傷心之余,彭澄竭力彌補哥嫂的裂痕。她哭著勸說哥哥要珍惜韓琳,跟哥哥約定春節回家過年,重建“家”的概念。她建議韓琳調到哥哥那里去,征得同意后一個人去找韓琳的領導請求幫助。
這個二十五歲的姑娘,像個急救員,東奔西跑,這邊淚流滿面燃起哥哥的士氣,那邊強顏歡笑沖淡嫂子的失望,為的是能有一個和諧和睦的家,一個探親休假時可以回來小住的家,一個有家人有歡笑有溫暖的家。
她已經失去了父母,她害怕失去哥哥,失去家。所以,她努力地幫助哥哥重建家園。
3、
彭澄雖然不喜歡護士工作,但依然一絲不茍地認真對待,積極負責地做事。
她參加入藏醫療組,在缺氧缺水果的條件下經受惡劣環境的考驗。
她親切和氣地對待病人。有的病人只聽她的話,喜歡她去做治療。即使被暴躁的病人打腫了眼睛,彭澄也不惱怒,而是忍著疼痛為病人紓解。
有個戰士因起床過快而猝死,而戰士的母親正在來看望他的路上。大家非常為難,不知道怎樣安慰那位即將到來的母親。彭澄流著淚,主動攬下這個任務。她痛惜猝死的士兵,同情那位來看望兒子的母親。
她盡職盡責地做著重復瑣碎的護理工作,不忘自己的愛好。
聽說如果有文章發表就可能改行或者調離護士崗位,彭澄便努力地寫詩。
在病房外的走廊上,她坐在矮凳上,就著燈光寫;在被窩里,她趴在枕頭上,打著手電筒寫;在晾曬床單的空隙里,她掏出小本子悄悄地寫。
寫著寫著,詩歌已經不僅僅是改行的跳板,而是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在寫詩中思考生命和生活,在寫詩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4、
在同事們眼里,彭澄是一顆開心果。
“彭澄,你不在了,我們都覺得沒勁。”
這是同事的感慨,也是大家的心聲。只要有彭澄在,大家就不寂寞。彭澄在哪里,歡笑就在哪里。彭澄以風趣的話語和夸張的舉動給大家帶來歡樂。這樣的歡樂在惡劣的環境里顯得特別珍貴。
一場車禍發生。車上的士兵受傷嚴重。醫療組抽調人員匆忙趕去搶救。被抽調的一個護士捂著肚子跑著出門。她來了例假,痛經。這一幕恰好被進門的彭澄看到。彭澄奪過她的白大褂,說:“我去吧,你留下。”
救護小組順利完成急救任務。返程途中,汽車與一輛貨車相撞,彭澄遇難。
本來,彭澄已經申請到了春節假期,車票也已經買好,第二天就要啟程回家,去看望她心心念念的哥哥、韓琳姐、小侄子們。
她終究沒能回家。她永遠留在了西藏。
她的那首詩《墓地里只有一個她》,經韓琳的努力,最終發表在《解放軍報》上。可是,她已經看不到了,也不需要了。
彭澄的離去,令彭湛痛苦不堪。在韓琳的請求下,彭湛拉起了手風琴。這次拉的不是那首昂揚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而是悲傷的《紅河谷》。
琴聲在雨中嗚咽。韓琳與彭湛分手。彭澄渴望并珍惜的家,到底還是散了。
命運就是這樣,總是給人間制造一些猝不及防的痛苦和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