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老版西游記【86版西游記老版全集40集】
《西游記》各大版本合集
中國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這四個里邊兒大伙兒最熟悉的我想就是《西游記》了。為什么?因為央視年年都重播嘛^-^
大伙兒最熟悉的西游版本應該就是六小齡童版的《西游記》了吧
六小齡童版西游,出現頻率最頻繁的臺詞估計就是這句:大師兄,不好啦,師傅又給......(諸位讀者大大自個兒腦補哈^-^)
接下來還有
張衛健版西游跟陳浩民版西游
可能這兩版大伙兒傻傻分不清啊,小編就說一下
張衛健版播出于1996年,陳浩民版播出于1998年其實,陳浩民版的西游就是張衛健版本的第二部。據說當年是因為張衛健跟TVB的片酬沒談攏,所以就沒繼續接著拍,據說啊,只是據說O(∩_∩)O
下面是
《西游記后傳》,其實小編想說,這玩意兒跟《西游記》的情節根本不搭邊,不過當年出來的時候還是借著西游的名頭火了一把的。而且最最可怕的是,里面的唐僧居然會武功,嚇壞小編了。
《西游記后傳》首播于2000年
主演主要有曹榮、黃海冰、吳健、黑子、馬雅舒等
然后是
《新版西游記》,又稱《浙版西游記》,首播于2010年
《新版西游記》的主演主要是陳司翰、費振翔、謝寧、牟鳳彬等
最后就是張紀中版的了
張紀中版《西游記》首播于2011年,算是翻拍的當中名氣較大的了
主演有:吳樾,聶遠,臧金生,徐錦江等
當然《西游記》的名頭可不止于電視劇方面
不少經典的電影也是由《西游記》而來的
比如說:
上圖的話是不是很耳熟?
至尊寶的原話喲
就是周星馳的《大圣娶親》跟《月光寶盒》啦
周星馳憑借著這兩部電影一舉打入內地市場,上北大演講的時候北大的童鞋們問的也都是關于這兩部《大話西游》的問題。
電影近期的還有甄子丹的
《大鬧天宮》
然而諸位導演還不肯罷手,靠著《西游記》硬是闖進了動漫界
白龍馬,蹄兒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
還有 龜派氣功有木有^-^
近期的這個《大圣歸來》可能會比較有存在感
《西游記》將電視劇電影卡通動漫都包圓兒了
不負四大名著的名頭吧
O(∩_∩)O
1985年《西游記》花光300萬,央視來查賬,調查人員淚目
噔噔蹬蹬,噔噔蹬蹬,啾啾啾……
86版《西游記》片頭曲這一句熟悉的旋律,陪伴了多少人的童年。這部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經典電視劇,一度霸占寒暑假熱播榜榜首。
如果現在問你,你還記得老版《西游記》一共有多少集嗎?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但是很多人也許跟我一樣,覺得怎么也得五六十集、七八十集,畢竟取經路上九九八十一難嘛。
可是我要告訴你,如果不算2000年的那次褒貶不一的翻拍,根正苗紅的老版《西游記》一共才25集,而且86年還只出了前11集,一直到1988年才出全。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記憶偏差,我想有兩點原因:
首先,《西游記》播出的年代,同類型電視劇本來就很稀缺,更沒有現在這般發達的網絡資源,能連續看個幾十集,所以追劇的都要準時守在電視機前,認認真真地從頭看到尾。
每天看一集,也要25天才能看完,而今天50集的電視劇,放到網上最快2、3天就看完了,這就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當年的《西游記》集數很多。
其次,《西游記》的每一集的確夠長,而且是皮薄餡大,沒有廣告植入。觀眾一次看將近1個小時的內容,等于一部,自然印象深刻,覺得整部電視劇的體量很大,集數很多。
如今,86版的《西游記》已經成為一部永遠不可能超越的經典,盡管后來被多次翻拍,可如今人們提起《西游記》,腦海中一定只會出現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和遲重瑞版的唐玄奘。
86版《西游記》從1982年7月3日開機,斷斷續續拍了6年才完成了前25集。在中國電視劇的歷史上,如此長的拍攝時間恐怕是前無古人,后也難有來者了。
現在的電視劇,快的也就2、3個月,最慢的也不過1年。因為演員們在拍攝期間需要全天候在劇組,劇組也要負責所有人的生活起居,時間長了,誰都吃不消,所以各部門就像精密機器的齒輪一樣協作,為了節約成本,拼命壓縮拍攝時間。
可讓我們奇怪的是,在條件極為艱苦的80年代,《西游記》劇組的所有演職人員居然用了6年的時間,最后就出來25集的成片,到底是效率太低,還是另有隱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最有發言權,就是《西游記》的導演楊潔。
2012年,在《西游記》開拍30年的時候(1982年開拍,1986年上映),楊潔決定把當年拍攝《西游記》的艱辛寫出來,原書名叫《重溫舊夢》,后來改為《敢問路在何方》,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楊潔這一時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我寫書不為訴苦,只是讓人們了解,在那個年代拍電視劇,我們這些人是怎么工作的。我忘不了那個時代,那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黃金年代,這本書就是我對那個年代的紀念。”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電視熒屏被各種港臺片、日本片占據,國產的電視劇少得可憐。
中央領導提出指示精神:要求中央電視臺把我國的古典名著搬上電視屏幕,拍出我們自己的電視連續劇。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整點導向正確的正能量題材電視劇,牢固樹立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
1981年11月,楊潔被領導叫到了辦公室,問她敢不敢接拍《西游記》。此時已經52歲的楊潔,面對難題毫無懼意,她對洪民生說:“有錢就敢拍,我接了!”
楊潔是1979年央視迎新春文藝晚會(嚴格意義上的首屆春晚)的導演之一,并在1980年指導了她的第一部電視劇《嶗山道士》,備受好評。
可楊潔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就是能夠將《西游記》的故事拍成電視劇,沒想到機會說來就來了。
劇組成立后,楊潔才發現要拍好《西游記》沒有她想的那么簡單,這種神話題材的劇本本就難以呈現,需要用到大量電視特效。
然而那個時候我國電視劇都屬于新鮮事物,特技領域更是完全空白。雖然電視臺買了一臺進口的ADO特效機,但是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為缺乏軟件,做出來的人都是扁的。
楊潔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既然洋玩意一時學不了,那就用咱自己的土辦法,特技不夠人來湊。
劇中有一集是孫悟空和妖怪的對打戲,為了表現打斗激烈,兩人要從地面打到空中,但就是這么個簡單的特技,后期人員卻根本沒有辦法實現。
當時劇組想到的土辦法就是在野外挑了一個空場地,擺上一個大蹦床,再臨時借調來幾個跳水運動員當妖道和孫悟空的“武替”,從蹦床上一躍而起,到了空中再兵器相交,做打斗裝。
最可憐的是攝像師,要躺在地上往天上拍,經常拍完灰頭土臉的。事后回想起來,楊潔依舊不好意思地說:
“當時那些手段真的‘土得掉渣’?!?/p>
楊潔說,拍攝《西游記》本身就像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特技只能算最不起眼的問題之一了,更難的是選拍攝地點,就是選景。
既然是《西游記》,重點就在這個“游”字,不能老在一個地方拍啊。
為了解決排場場地的問題,楊潔迅速組建了一個選景小分隊,并列出一個為期兩個月的選景計劃。
1982年3月1日,楊潔率領選景小分隊開啟東南之旅,為期35天,途徑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這些省份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比如安徽黃山、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湖南張家界。
同年4月5日,楊潔等人第二次出發選景,這次是西南方向,途徑陜西、四川、云南各省,之后回京向領導匯報。
取景小分隊的辛苦旁人無法理解,一行人起早貪黑,每到一處根本無心欣賞風景,只是從專業角度分析取景的可行性,有時候還要對接當地的群眾演員,非常辛苦。
好在功夫不負苦心人,絕大部分的拍攝場地都在這次選景過程中確定了,其實楊潔本想帶著選景小分隊再去泰國和印度,最后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問題未能成行。
誰知就在《西游記》開拍幾年后,社會上的風言風語逐漸多了起來,有些不和諧的聲音也傳到了楊潔和中央臺領導的耳朵里。
“誰家拍電視劇能拍好幾年的,整天到處旅游磨洋工,楊潔根本就不是認真拍戲的人。聽說現在國內玩膩了,干脆帶著人去印度泰國玩了,應該好好查查她。”
楊潔忙著拍戲,并沒有在意,可是中央電視臺接到舉報后坐不住了,迅速成立了一個調查組到《西游記》劇組了解情況,順便查賬。
調查人員本以為這個“大瓜”應該是十拿九穩了,可到了拍攝現場他們都愣住了,無論是主演還是導演組,都在吃饅頭咸菜呢,有的還沒吃上兩口,下一場戲又要開拍了。
經過仔細詢問、調查后,發現《西游記》劇組不但所有的開支都有明確合理的記錄,演員也沒有“天價”工資的發放。
即使是戲份最多的猴王孫悟空,一集也只有幾十元錢的演出費,至于楊潔帶著人公費旅游,純屬某些人的主觀臆斷、惡意揣測罷了。
領導聽完調查組的匯報后,也是眼圈泛紅久久不語,經過研究后又給劇組追加100萬元經費。
然而就在《西游記》拍到15集的時候,楊潔還是被臺里中止了拍攝,原因是這15集已經把前期300萬的預算花完了,沒錢繼續拍了。
楊潔這下不干了,找到領導據理力爭,說如果現在半途而廢,之前這么多人做的所有努力不都白費了嗎?
可是上面的意思已經無法更改,肯定是不會繼續撥款了,畢竟300萬在80年代已經算是一筆巨款了,央視不想繼續去填這個無底洞,說要是還想拍,那就自己想辦法拉贊助,不然就停機。
楊潔回憶,聽到領導這么說的時候,她非常氣憤和傷心,但是卻從來沒想過放棄。那段被迫停機的日子里,她天天去各大企業化緣,希望能拉到一筆新的啟動資金。
可是那時候的影視作品并沒有商業化,誰會心甘情愿出這筆錢呢,劇組一度陷入瀕臨解散的困境。
一些演職人員不忍楊潔一個人東奔西跑,也各自發動關系籌款,還有一些小觀眾聽說劇組困難,自發捐獻出自己的壓歲錢和零花錢……
《西游記》劇組所有人的不懈努力終于感化了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的領導,他們同意借款300萬,幫助劇組渡過難關。
楊潔拿到這筆錢,立即重啟了后續劇集的拍攝,所有演員無視物價的上漲,依然領著6年如一日的工資,每集每人最高90元,最低30元。
盡管如此,這300萬也沒能撐到拍攝完成,楊潔只好忍痛去掉了《險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等5集內容,原先的30集變成了我們最終看到的25集。
《西游記》被迫縮水這件事,成了楊潔終身耿耿于懷的心病,盡管2000年幾乎由原班人馬打造的《西游記》續集又重登大熒幕,一度引起廣泛關注。但時過境遷,觀眾們對這部“續貂之作”并不買賬,稱其故事雷同,不如老版耐看。
按理說續作的資金投入和服化道相比老版都有質的飛躍,主演也都沒換,為何沒有延續經典呢?
很簡單,時代變了,80年代能看的劇太少,2000年左右的時候已經很多了,歐美的、日韓的、港臺的,可選擇的空間大了,自然品味會更加挑剔。
再者說,續作天生就不討喜,老版《西游記》珠玉在前,不管制作精良與否,總會勾起人們美好的回憶。
續作除非是無懈可擊,但凡有一點瑕疵,都會被冠上“畫蛇添足”之嫌,雖然殘酷,卻是不爭的事實。
楊潔面對續作的褒貶不一,自己卻看得很開,她對記者說:
“哪有什么完美的作品,留點遺憾才是人生?!?/p>
《西游記》能夠在兩眼一抹黑的年代,歷經6年風雨最終拍攝完成,并成就一代經典,總導演楊潔居功至偉。
《西游記》之后,楊潔也曾執導不少歷史題材電視劇,只可惜《西游記》的成功難以復制。更讓她心寒的是,盡管《西游記》成功了,可她一直堅信不疑的藝術追求卻有些跟不上時代了。
有人評價楊潔:在領導面前不會拍馬屁,在商人面前不會吹牛,拍戲只挑劇本,選演員只看角色契合度,固守著她自己那些“過時”的原則。
楊潔一開始還認為這是夸獎,不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妥??蓵r間久了,楊潔也妥協了,她承認,現在不是導演能做主的時代了。楊潔面對鏡頭無奈地說:
“現在誰出錢誰是大爺,導演做不了主,說不上話。曾有人塞錢給我,必須用誰誰誰。這種潛規則太可怕了,我受不了這個氣,只能選擇不干了?!?/p>
楊潔在《敢問路在何方》書中用很長的一個篇章寫道:
《西游記》讓人們記住了美猴王、豬八戒、唐僧、沙和尚,可誰記得那匹白龍馬呢?它多么通人性,為劇組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但是拍攝完成后,因為歲數大了,就被人們扔在馬廄里等死,連飯也沒得吃。當我最后一次見到它的時候,白馬對外界的一切都已經麻木,不久后孤獨地死去了……
楊潔給這個篇章起了一個十分凄美的名字《龍駒悲歌》,她對記者說,我覺得那匹白馬就像我自己。
2017年4月15日,楊潔走了,但她的名字永遠不應被世人遺忘。
記住,正是她的孜孜以求和永不言棄,才成就了《西游記》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