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處有什么好看嗎劇情是什么 黑處有什么結局殺人兇手是誰
韓國電影《殺人回憶》相信不少喜歡看電影的朋友都有看過,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最近,中國要上映一部電影《黑處有什么》號稱中國版的《殺人回憶》。那么,電影黑處有什么的劇情是什么?為什么網小編為您解答電影黑處有什么的劇情是什么?黑處有什么兇手是誰?
一,黑處有什么 號稱中國版《殺人回憶》
電影《黑處有什么》現在有一個很響的名號——“中國版《殺人回憶》”, “依附于”名作之下的作品,往往更讓人提心吊膽,但它卻在影評人中間享有奇高的贊譽,并一舉拿下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及影評人“費比西”獎。
故事說起來有點老土:1991年春夏之交,月黑風高的晚上,一起奸殺案打破了小城往日的平靜。披 著《殺人回憶》連環強奸殺人案的類型片外衣,《黑處有什么》在不落窠臼地重現一個時代最富特點的細枝末節的同時,還能用平順的筆法勾勒出一個經歷青春迷茫與隱痛的女孩真實的生命體驗,層次豐富,立意不凡,在近年來多如獅子座流星雨,卻陷于營造下三濫“疼痛體驗”的青春片中顯得鶴立雞群。
《黑處有什么》是導演王一淳的處女作,獲得了2015年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及影評人“費比西”獎.
從影評人對《黑處有什么》究竟是類型片還是文藝片的爭論上多少可以看出電影本身的智慧之處。女性生命體驗與連環殺人案二線并置,交織出整個時代的側影。
實際上,這三條線若是單獨被挑出來多少都是站不住腳的,畢竟導演王一淳講殺人故事遠沒有奉俊昊來得風生水起,跌宕起伏;講青春故事實在又比不過巖井俊二絕美純真,吊足觀眾胃口;比講時代故事更沒有貝托魯奇的超凡史詩視野和調度能力;那么,《黑處有什么》只能稍退一步,把故事揉在一起,三線合一形成了相互扶持相互映照的架勢。
王一淳創作《黑處有什么》始于2002年初,一方面是因為父親離世帶來的觸動;一方面是想“拍一部不一樣的青春成長片”。與現在大部分以上世紀90年代為背景的青春片不同的是,《黑處有什么》聚焦于一樁連環殺人案,頗有黑暗氣息。王一淳并非科班出身,拍攝時自己投資、編劇、導演,帶領一個極少人的團隊,完成了這部電影。她這部處女作甫一亮相就引發業內關注。先是于去年7月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摘得最佳導演獎,此后又相繼入選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競賽單元,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紐約亞洲電影節、澳大利亞悉尼電影節等十余個國際電影節。
二,這是一個兇手是誰并不重要的故事
最新披露的第三支預告片,信息量極大。結合之前發布的預告片及劇照,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副連環強奸殺人案的面貌。預告片開頭,揭示犯案地點為人工湖旁的蘆葦叢。
并披露兇手作案手法:受害者都為女性,大腿處有十字形傷痕,脖子有勒痕。旁白說明“人工湖邊有壞人”、“人工湖邊發現女尸”。
緊隨其后出現光天化日之下埋尸鏡頭:兩位中年男性拿著鐵鎬和鏟子挖土,旁邊躺著一具女性尸體。女孩曲靖均出現在以上兩個場景,暗示了她的關鍵性。
同時出現曲靖多次開門鏡頭:家中、錄像廳、廢棄的建筑、教室等,以及在蘆葦叢中尋找和在防空洞中探險的鏡頭,似乎佐證了她要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兇手。但其后的鏡頭顯示曲靖處在一個“危機四伏”的環境里。
包括多處的尾隨偷窺鏡頭:曲靖被疑似之前戴著草帽的埋尸男人尾隨;曲靖站在空曠的垃圾場中,鏡頭右下角有男子偷窺。以及曲靖出現在敬老院的房間中,曲靖被老頭抱住親頭,旁白:“這個老頭,不會是強奸殺人犯吧。”
《黑處有什么》的故事從一樁強奸殺人案開始,引發了這個平靜小鎮的恐慌。當第二個受害者出現后,警察逮捕了所謂的“真兇”。但沒過多久,又一具尸體被發現了……雖然故事背景被設定在1991年初,但《黑處有什么》的情節,可以說是整個80-90年代的社會縮影。
20世紀80年代,社會經濟上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而隨后的經濟政策又導致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經濟緊縮,整個經濟滑入低谷。這段時間案件頻發,許多震驚全國的大案正是那時候發生,一時社會人心惶惶。
為了整頓這種情況,1983年迎來嚴打,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抓捕“犯罪嫌疑人”,聲勢浩大。雖然打擊了很多犯罪分子,但囿于當時的科技水平落后,所以也出現了一些“抓錯人”的情況。
導演王一淳為了寫這個故事,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片中,女孩曲靖在警察之外,開啟了關于兇手是誰的一套自我探尋。
王一淳在采訪中曾表示,“我想講一個兇手是誰并不重要的故事。因為在更廣義的維度上,兇手可以是每一個人:來自家庭、學校每個角落的冷暴力、浮夸、對個體尊嚴的漠視,都在助長著黑暗中的惡之花。”
三,黑處有什么開啟一個時代的青春記憶
在看《黑處有什么》的時候,很多細節想必會得到觀眾的共鳴。無論是曲靖一家的相處模式,還是其它時代氣息濃厚的元素,如Beyond、《橄欖樹》。
曲靖與其父母的互動模式也并不讓人陌生。曲靖的父母相互諷刺,對女兒尤其簡單粗暴:母親無視曲靖青春期的轉變,而父親將她散發出的女性氣質視作一種危險。
這一家的冷暴力就像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的縮影。也因為父母那代人經歷過大饑荒,所以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更多是以養育之恩來體現,而非尊重。
而這些大背景都是從一個少女的視角窺探。她對即將到來的成人世界的好奇,對兇案真正幕后兇手的揣測,都如當時的社會一樣,是一艘航行在黑暗迷霧的船,不知何時能夠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