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決戰 全集-電視劇大決戰全集在線播放央視
《大決戰》臨近尾聲,國共較量進入白熱化,全劇也到最出彩的時候
電視劇《大決戰》經過近一個月的播出,臨近尾聲。
規模宏大的淮海戰役博弈正酣,平津戰役悄然啟動,百萬雄師入關,對傅作義部隊展開了攻勢。蔣介石企圖憑借最后一點家底最后的掙扎與搏斗;李宗仁希望在美國的支持下,取代總統,與隔江而治......
可謂好戲連臺,齊頭并進,呈現出全劇的高潮。
《大決戰》:毛澤東與蔣介石
這個時刻,最能考驗戰爭統帥的心胸境界和指揮水平,他們的決策成為戰爭最后結局的決定因素,影響中國命運的走向。
電視劇精心地刻畫了毛澤東和蔣介石在這個關鍵時刻的不同心態,不同境界,不同的指揮水平。
它最有看頭,最值得品味,也是電視劇《大決戰》的出彩之處。
《大決戰》:毛澤東與周恩來
經過與蔣介石多年的生死較量,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更加圓熟,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可以高瞻遠矚地先于蔣介石一步派兵占領東北要地;可以出其不意地先打錦州,以形成對的“關門打狗”之勢。
東北大局穩定后,毛澤東又在聽取粟裕建議的基礎上,把一場局部戰爭升華為規模宏大的淮海戰役。
毛澤東依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將淮海戰役科學地劃分為三個階段,使每一個階段的任務明確,讓指戰員心中有數。為了適應大規模的戰爭,毛澤東還安排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協同作戰,并成立了直接指揮戰役的淮海戰役總前委。
《大決戰》:中央領導
在處理上下級的關系上,毛澤東顯示出他高超的領導水平。他放權于下屬,讓他們獨立自主、乃至獨斷專行,不必事事請示,以免貽誤時機。
正是這種組織體系,發揮了指戰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抓住時機,勝敵一籌,取得一場場勝利。
如中央軍委確定1948年11月8日打響淮海戰役,粟裕依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決定提前兩天向黃百韜兵團發起總攻,并在戰斗打響后,才向中央報告。毛澤東立即回復:同意。
劇中展示的事實證明,幸虧粟裕提前了兩天,才確保及時而徹底地殲滅了黃百韜兵團。
在中央要求在徐州的東南方杜聿明兵團時,粟裕經過縝密分析,果斷地把方向定在了徐州的西南方。
事實果然如此,我軍準確而及時地在預定地點攔住了杜聿明的30萬國軍,最終將其殲滅。
《大決戰》中殫精竭慮的毛澤東
毛澤東則把主要精力用于全盤考慮,及時調整部署,并告知指戰員。
當毛澤東發現徐州與蚌埠之間的宿縣敵軍空虛時,立即電令中原野戰軍占領宿縣。這一舉動實現了淮海戰役的戰略性目標,切斷了敵軍的動脈,并把敵軍分割包圍,使原先設想的“小淮海戰役”提升為后來的“大淮海戰役”。
昨天播出的41集中有這么一個細節,當毛澤東發現我軍形成的對黃維兵團的包圍圈與對杜聿明兵團的包圍圈,僅有60公里,若不很快消滅其中一個,后果不堪設想。于是,毛澤東立即下令向黃維兵團發起總攻。
《大決戰》中的毛澤東與周恩來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自如地掌控著平津戰役。
他先對傅作義集團采取“圍而不打”的戰術,一是讓傅作義不能隨蔣介石的愿望把部隊南撤,又給傅作義保留實力的幻想。繼而毛澤東又令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
昨天播出42集就是東北野戰軍對傅作義的35軍發起的殲滅戰。
《大決戰》中的傅作義
35軍是傅作義的王牌軍,為了鞏固他綏遠的地盤,以給將來的西撤鋪平道路,傅作義令35軍占領張家口。
毛澤東急令東北野戰軍的楊成武兵團攻打張家口,兵團在路過北京密云時,因戀戰而驚動了傅作義。傅作義命令35軍立即撤回北京,以保住他的家底。毛澤東為此大發脾氣,怒斥楊成武誤了大事。最終楊成武兵團及時趕到,殲滅了35軍,贏得平津戰役的關鍵一仗。
此時的毛澤東則瀟灑地與孩子們玩起了“老鷹捉小雞”游戲,完全不像指揮大戰的統帥。
《大決戰》中走向窮途末路的蔣介石
相比之下,蔣介石則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氣急敗壞地下著一步步臭棋。
遼沈戰役慘敗后,蔣介石孤注一擲地把所余的精銳部隊全部集中在徐州附近,發誓要與我軍決一死戰,以雪遼沈戰役的恥辱。
蔣介石原計劃讓白崇禧統領這80萬軍隊,沒料到白崇禧從派系的利益出發,沒給蔣介石的面子。無將可用的蔣介石只能派忠誠但不中用的劉峙掛帥,又安排能打仗的杜聿明做劉峙的副手。
這種體制給杜聿明造成了指揮上的難堪,也埋下失敗的伏筆。
《大決戰》劇照
果然在杜聿明提出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挽救被我軍包圍的黃百韜兵團包圍時,蔣介石則越級指揮,命令黃維兵團前來解救黃百韜,劉峙唯命是從,杜聿明無可奈何。
結果,黃百韜沒能挽救,行進中的黃維兵團又被我軍包圍。蔣介石做了一筆賠本的買賣。
《大決戰》中的杜聿明
杜聿明為了保存國軍實力,提出把徐州30萬部隊向南轉移,并取得蔣介石的同意。但當杜聿明兵團按計劃撤離到預定地點,并有可能沖破我軍小部隊的阻攔,繼續前進時。蔣介石又朝令夕改,命令杜聿明率軍解救黃維兵團,結果使杜聿明的30萬大軍被我軍包圍,最終也被殲滅。
《大決戰》中的蔣介石
此時的黃維兵團已經岌岌可危,呼救總統救援。而蔣介石已經無兵可派,好不容易從江南調遣的宋希濂兵團還被白崇禧扣下。劇中專門有一個蔣介石當時的細節。一國總統竟然在電話里與白崇禧對罵起來,言辭之難聽令人毛骨悚然。
《大決戰》中的蔣介石與宋美齡
蔣介石所寄希望的美國援助又在此時泡湯,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冷嘲熱諷,企圖取代蔣介石總統位置的李宗仁步步緊逼。曾經不可一世的蔣介石落入四面楚歌之中......
《大決戰》中的粟裕
兩種決策必然帶來兩種的結果。
我軍指戰員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高度信任下,放心大膽地指揮,充分發揮出個人的作戰才華,創造了一個個戰爭史上的奇跡。
將領之間、部隊之間,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絕無山頭和派系的劃分。淮海戰役的勝利就是華野和中野兩支野戰軍聯合作戰的碩果。他們之間的人員、裝備可以無私支援,經驗可以共享。劇中展現的中野圍殲黃維兵團時廣泛采用的坑道作業就是華野所傳授的。
《大決戰》中犧牲的戰士丁大勝
我軍將士因明白是為誰打仗,所以英勇頑強,所向無敵,那些曾經在部隊中貪生怕死的戰士投誠過來后,也受這種精神的感染,而成為沖鋒陷陣的英雄。
劇中虛構了一名丁大勝的戰士,他在國軍隊伍中,每戰必怯陣,讓他做旗手,他扛著旗幟逃跑。投誠到我軍后,在解放軍精神的感染下,敢于充當旗手,不怕槍林彈雨。昨天播出的42集中,他為了給炮兵導航,高舉紅旗沖殺在敵人碉堡前,英勇犧牲。
解放戰爭中的支前老百姓
民心所向在淮海戰役中表現地更為充分。
劇中用了大量篇幅表現人民支前的場景。他們冒著炮火把糧食運向我軍陣地,糧食被飛機炸毀了,他們在附近的村子又借來糧食,繼續送。到了前線,他們索性留下,有的當兵,有的抬擔架,有的為戰士做飯。
據統計,淮海戰役共出動民工500多萬人,保障了我們每一個戰士就有9個人支援。
此種情景正如陳毅司令員在劇中所說: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用老百姓的小車推出來的。
《大決戰》中兵
那邊則是截然相反的境況。
國軍中宗派林立,相互拆臺,見死不救,劇中這樣的情節很多。
打起仗來,軍官在后,士兵做替死鬼。遇到我軍阻攔,頓時丟盔卸甲,狼狽逃竄。
昨天播出的42集中,敵16兵團遭遇我軍攻擊,兵團司令孫元良率先化妝逃跑,就是一個顯著的典型。
《大決戰》劇照
將領和官員往日成風,失敗來臨,又紛紛把財產轉移到臺灣或國外。劇中專門有一個蔣介石安排蔣經國向臺灣轉移80萬兩黃金的細節,表明了已到了樹倒猢猻散的窮途末路。
劇中還有一段顧祝同向蔣介石大膽陳言的細節,核心就是的失敗主要是失去了民心。
《大決戰》劇照
那么,《大決戰》繼續播出的幾集,其內容就可想而知了。它必然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蔣家王朝,取得全國的解放。
自然,故事會更豐富,細節會更生動,場面也會更恢弘。
讓我們珍惜這最后時刻,一飽眼福吧!
那些年,激情燃燒的歲月——電視劇《大決戰》河北衛視今晚開播
編輯手記
1993年秋,我還在鎮上中學讀初三,一天課后,老師領著父親找到我。
“回去趟吧,你二爺爺沒了。”
二爺爺是我的族親,和我爺爺一輩兒,家里行二。當了十年兵,參加過大決戰和抗美援朝,在村里當了很多年大隊書記。
如今,二爺爺的樣貌在我腦海里已經模糊。只記得,他長年戴著一頂深藍色的八角帽,習慣披著已經洗得發白的舊,短短的絡腮胡茬,眼神明亮。
印象最深的,是他用少了半截小指的手,一邊卷著煙卷,一邊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喊”著:
“趕早不趕晚,這個事兒必須今天解決!”
“什么不是時候?敵人打你,會等你準備好?”
……
只剩半截的右手小指,是他軍旅生涯的榮譽印記。聽村里老人說,二爺爺身上還有幾處傷疤,只是我沒有見到過。
二爺爺脾氣直來直去,處理村里的事情殺伐果斷、說一不二,甚至有些獨斷專行。饒是如此,他處理過的事兒,卻總能讓村里人信服。
每當二爺爺解決村里的矛盾,或者開村民大會的時候,二奶奶就會拿個馬扎,坐在離二爺爺較近的位置,有的時候縫補下衣服,有的時候織點毛線活,一邊干活,一邊時不時地抬頭看眼二爺爺。在二奶奶眼里,二爺爺就是她的蓋世英雄,她的天……
聽我的奶奶說,二奶奶以前是個“瘋子”,發起瘋來,逮著誰就喊:國章,你回來啦!你可是回來啦!
國章,是我二爺爺的名字。
1944年,本來日子就過得窮苦,又聽說鎮上的敵人要抓壯丁修炮樓,二爺爺的母親就讓二爺爺兄弟倆連夜跑出了村子。
這一走,就是很多年。
在走之前,二爺爺和二奶奶剛剛定了親。二爺爺走后的第二天,二奶奶就搬進了二爺爺家,她說:“國章不在家,他娘就是我娘,我得讓國章走得踏實。”
后來,二爺爺兄弟倆參加了革命隊伍。頭幾年,斷斷續續有信回來,后來就斷了聯系。
最后一封信里,二爺爺說,他馬上就要打過長江了……
有人說二爺爺兄弟倆死在了渡江戰役里,也有人說他們被俘虜了,抓到臺灣去了。兩年后,兄弟倆的母親得了重病,去世了……
處理完喪事后,村里人發現二奶奶有些不正常了。
剛開始只是發呆、傻笑,后來逮住別人就喊“國章”。有一次跑丟了,村里人在幾十里之外的車站把她找了回來,她說她要去找“國章”。都不知道她纏著足的小腳,怎么走得了那么遠......
二奶奶就這樣成了“瘋二奶奶”,村里人也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
可誰也沒想到,幾年后,一個人的出現,就讓二奶奶的“瘋病”好了!
1954年底,不記得是哪一天,奶奶說那天村里格外熱鬧,鞭炮聲、鑼鼓聲交織在一起,像過年一樣,二爺爺回來了。
原來,二爺爺哥倆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又去了朝鮮戰場。去朝鮮之前,給家里寫過信,不知什么原因,家里沒有收到。再后來,朝鮮戰場瞬息萬變,通訊困難,便斷了音訊。
回來的只有二爺爺,二爺爺的哥哥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
聽我奶奶說,那天二奶奶抱著二爺爺的胳膊,哭了很久很久,惹得好些人也抹了眼淚。
第二天,當二奶奶再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村里人發現,她的“瘋病”,好了!
打我記事起,二爺爺就已經是大隊書記了,二爺爺家的門框上,釘著一個“光榮之家”的小牌牌。
二爺爺出現的地方,總能看到二奶奶的身影。
村里人不清楚二奶奶的名字,甚至知道她姓氏的都沒幾個,大家都習慣叫她二嫂子、二嬸兒、二奶奶......
在二爺爺去世的一年后,二奶奶也走了。
聽村里老人說,二奶奶走之前,囑咐三個孩子要把自己和二爺爺埋在一起,不要起兩座墳。
我想,這就是“生同衾,死同穴”吧。
每當過年回家祭祖,路過二爺爺和二奶奶墳前時,總能依稀地記起兩位老人的聲音。
“強兒,別再欺負你弟弟啊。”
“強兒,今天晚上大隊放電影,早點吃飯。”
“強兒,能考個大學不?”
......
有人說,時間在變,人也在變,人生不過是一場人情世故。然而,他們這一輩子,最初是你,最終還是你。
二爺爺一生最驕傲和自豪的,就是參加過大決戰和抗美援朝。而二奶奶一生最自豪和驕傲的,就是二爺爺。
二爺爺的一生,是萬千老革命者的縮影,他們身上有中國老輩軍人的印記和榮耀。
這種榮耀已深入骨血,印刻在他們的每一個細胞中,代代相傳。
視頻加載中...
重現老一輩革命者的風采
全景展現
遼沈、淮海、平津
三大戰役的輝煌歷史
電視劇《大決戰》
今天20:30河北衛視播出
讓我們一起重溫
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