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流產;電視劇流產肚子疼視頻
昨天,有姐妹跟我聊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橋段:
女主和男主經歷各種狗血事件幾經波折,期間可能還有惡毒后媽,綠茶小三各種攪局,總算是苦盡甘來,和男主幸福生活在一起,還辛苦懷上了孕。
結果好景不長天妒紅顏,女主被人陷害,腳下滑了一下跌了一跤(嚴重點的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鮮紅的血在女主身下流淌一片,然后鏡頭一切,女主面色蒼白臉掛勒痕,悠悠說出一句:
我的孩子沒了,這輩子我都不可能再生育了......
后面可能是男主不離不棄,也可能是男主劈腿丟下流產妻子跟小三沒羞沒臊,于是女主黑化開始各種噼里啪啦復仇大計......
狗血的劇情咱們就不過多討論,就說說這個“碰一下或者磕了一下肚子,女主角就流產了,而且還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的情況,現實生活中真的可能會發生嗎?
說實話,還真的有。
單說一條“永遠失去生育能力”,那么颯姐第一條件反射想到的,應該就是因為大出血危及生命,醫生不得已為了保住女主性命,只能幫她切除了子宮。
畢竟只要子宮卵巢還在,生育的基礎條件還在,以咱們現在的醫學手段,完全永遠失去生育能力,好像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而能夠摔一跤,就導致大出血甚至危及母親和孩子生命,只能忍痛切除子宮的罪魁禍首,我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胎盤早剝。
急性胎盤早剝是母親并發癥以及新生兒并發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發生于未足月的時候。所以胎盤早剝對母親和胎兒來說,都十分兇險,處理不及時往往后果嚴重。
不過,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胎盤早剝似乎與慢性胎盤病變過程相關,比如螺旋動脈早期發育的異常導致蛻膜壞死、胎盤炎癥和甚至梗死,最終導致血管破裂和出血。
少數的胎盤早剝與突發機械性事件相關,就比如我們在電視劇里面看到的腹部鈍挫傷,常見的故事內容就是女主被推了一把,或者出了意外車禍撞擊到了肚子。
在《甄嬛傳》中,甄嬛為了能夠與皇后在一起的時候誘發流產,在偷偷喝下落胎藥之后,狠下心也是用自己的肚子撞向了桌子:
在現實生活的機動車撞擊事故中,另外還有一個導致胎盤早剝的因素,那就是子宮壁被牽拉,但胎盤沒有相應牽拉,從而在胎盤與宮壁間產生了剪切力。這種重度孕婦的創傷可使早剝風險增至6倍,很容易造成宮內胎兒死亡。
為什么胎盤早剝如此兇險?
其實不難理解,作為胎兒和母體的連接,也作為胎兒運送血液和養料的唯一通道,胎盤剝離,意味著胎兒的血氧供應被迅速切斷,胎兒就會很快出現缺氧,稍微采取措施不夠及時,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或者胎死宮內。
而且,胎盤早剝對于母體也會造成嚴重后果,其中就包括大量失血和DIC,此時通常需要輸血,可能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腎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圍生期子宮切除,罕見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
我們看到的那種鏡頭一切,女主面色蒼白,表示自己永遠不能再生育了,從合理的角度來說,很可能就是因為大出血導致的子宮切除。
人群研究顯示,胎盤早剝妊娠中圍生期死亡率為3%-12%,無早剝妊娠中為0.6%。50%以上的早剝相關圍生期死亡為宮內窒息引起的死胎,常發生于胎盤剝離大于45%的情況下,尤其是中央型胎盤早剝。
除了這些急性后果外,目前還發現胎盤早剝的孕婦出現早發心血管疾病的遠期風險增加,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后死亡的風險翻倍。
這些風險增加可能反映了潛在的母體血管異常,這些異常在妊娠期間表現為早剝。與無早剝的女性相比,胎盤早剝女性的總死亡率也增加,且死亡時更年輕。
不過,也并不是所有的胎盤早剝都是因為意外撞擊導致的。
胎盤早剝既往史是發生胎盤早剝最強的危險因素,可使胎盤早剝的風險增至10-15倍,與無既往史的女性相比,其風險增至93倍!
不僅如此,與第1次胎盤早剝相比,復發胎盤早剝時的分娩孕齡更小,但胎兒圍生期死亡率相近,所以如果是一胎時候就遭遇過胎盤早剝的姐妹,懷二胎一定要分外小心!
高血壓患者發生重度胎盤早剝的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5倍。吸煙合并高血壓對早剝風險具有協同作用。
吸煙是重要但不太常見的危險因素,而且吸煙其實是少數可干預的胎盤早剝危險因素之一,它會導致胎盤早剝的風險增至4倍!所以如果有這個習慣的姐妹們,颯姐真心希望你們可以早點。
除此之外,子宮結構缺陷,如先天性子宮畸形、子宮粘連和子宮肌瘤,也都是胎盤早剝的危險因素。
因為,對于胎盤著床來說,這些情況會讓胎盤在機械性和生物學方面并不穩定,如果蛻膜化不足,或者遭遇剪切力,就有可能出現早剝。
如果胎兒存在先天畸形,可使胎盤早剝的風險增至5倍;相較于融合性缺陷,如雙角子宮和雙子宮,子宮縱隔相關的早剝風險更高。
電視橋段有時候看起來是有點夸張,可能很多人在看到咱們這篇文章之前還會想:
太夸張了吧,又不是吹泡泡,怎么可能一碰就流產還失去生育能力呢?
可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這種看起來夸張的事情確實可能發生。
這也提醒我們,時刻不要忘了珍惜自己的身體,因為明天和意外,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
參考文獻:
[1]Bellos I, Pergialiotis V, Papapanagiotou A,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chronic hypertension: a network metaanalysis. Am J Obstet Gynecol 2020; 223:525.
[2]Jenabi E, Ebrahimzadeh Zagami 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terine leiomyoma and placenta abruption: A meta-analysis.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7; 30:2742.
[3]Panagiotopoulos M, Tseke P, Michala L.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in Women With Congenital Uterine Anomalies According to the 2013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 Classifi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bstet Gynecol 2022; 139:138.
[4]Naeh A, Sigal E, Barda S,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genital uterine anomalies and perinatal outcomes - does type of defect matters?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22; 35:7406.
[5]Mendola P, Laughon SK, M?nnist? TI, et al.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mong US women with asthma. Am J Obstet Gynecol 2013; 208:127.e1.
[6]Baghlaf H, Spence AR, Czuzoj-Shulman N, Abenhaim HA. Pregnancy outcomes among women with asthma.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9; 32:1325.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