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七軍 電視劇;紅七軍電視劇在線觀看
紅七軍后來怎么樣了?其經歷可謂驚心動魄,得到毛澤東授予的錦旗
看過《紅七軍》電視劇,不知道對紅七軍千里轉戰,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中央紅軍有什么感想,他們為什么要去找中央紅軍?為什么沒有留在右江鞏固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呢?在尋找中央紅軍的途中經過了哪些事件?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關注的。
鄧崗的到來,帶來了上級的指示,攻打柳州、桂林,占領廣州。并且還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鄧小對無效后,只能執行上級的命令。將部隊改編,留下韋拔群的二十一師在當地進行游擊戰爭。
韋拔群為師長的二十一師實際上只是一個番號,韋拔群原率領的第三縱隊編入第十九師,參加北上作戰行動。前委決定韋拔群留在右江根據地重建部隊,發動群眾堅持革命斗爭。韋拔群堅決地執行黨的決定,把原第三縱隊的人員、武器、馬匹全部補入主力部隊,自己帶著由幾十名年老體弱的戰士編成的一個特務連返回東蘭。張云逸軍長親自為他送行,稱贊他是一個好黨員,勉勵他把革命進行到底。
鄧小平也和韋拔群依依惜別。他在東蘭和韋拔群朝夕相處好多日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沒想到,這竟是他們的訣別。韋拔群返回東蘭后,利用根據地的群眾基礎和他在當地的影響,很快把二十一師組建起來,繼續在右江堅持斗爭。一九三二年十月,他在反“圍剿”斗爭中不幸遭叛徒殺害,年僅三十八歲。
鄧小平一直深深地懷念這位壯族戰友。一九六二年,韋拔群犧牲三十年之際,已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為他題詞:
十一月九日,紅七軍七千人在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率領下從河池出發,離開了自己建立的右江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北上之路。
十一月十一日,紅七軍第十九師抵達慶遠縣懷遠鎮。懷遠鎮是慶遠縣的第一商業大鎮。紅七軍在這里與敵人小有接觸,僅一個小時,就占領了鎮子。首戰告捷,紅七軍還籌得了一些糧食和經費。原有數百敵軍駐守在懷遠,見紅軍進到鎮子里,也沒有直接與紅七軍交火,只是撤退到龍江的對岸,與紅七軍隔江對峙,擋住民紅七軍向東攻打慶遠的通道。
按照原計劃,紅七軍是要經慶遠向柳州進發的。慶遠縣城當時駐有桂軍的一個團,并且已有準備。打不打慶遠?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以鄧崗、陳豪人等為代表,認為,執行中央的路線,就應該攻打慶遠,發動群眾與擴大政治影響,而且也有打下的可能。
另一種意見,以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等為代表,認為慶遠是一個重鎮,極具軍事戰略價值,敵軍肯定會死守,以當前紅軍當前的力量,并沒把握直接攻下,萬一下子無法攻克,想回撤就極為困難了,因此不贊成攻打慶遠。
鄧小平等不但不贊成攻打慶遠,而且也不贊成攻打位于懷遠東北的融縣,主張迅速渡過融江向桂林進發。最后,前委基本上接受鄧小平等的意見,決定不打慶遠,但打不打融縣等到了天河(今天的羅城)看情況再定。
于是,第二十師后隊改前隊,向天河前進。
紅七軍到了天河之后后,又一次討論了紅七軍的行軍路線到底往哪種。鄧小平、張云逸等人主張不攻打融縣,從長安繞道過去,過了融江之后,再尋機與敵人作戰。
鄧崗等人則堅決反對這個意見。最后,前委經過討論,最終決定還是采納鄧小平等人的意見,不打融縣,經融水轉移敵人視線,再攻占長安后渡河。第二天,他們得知融縣有一條小河可徒涉到長安,于是臨時決定到融縣。
剛走了不到四十里,到了天河縣佛子坳,桂軍覃連芳師趕來攔截,兩軍打了一場遭遇。戰斗過程中,另一支桂軍楊騰輝第三師趕來增援,情況非常危急。鄧小平等當機立斷,立刻帶部隊擺脫敵人,改道朝融水方向進軍。紅七軍撤離時,桂軍也不敢進行窮追,隨后退回長安。
紅七軍到達融水后,因天下雨,休整幾天。前委在這里召開了營以上干部會議。會上就要不要打長安進行討論,這一次會議,對天要不要攻打長安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得非常激烈。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一方,主張不打直接攻打長安,從福祿繞道過融江。以鄧崗、陳豪人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部隊普遍存在“充分的進攻精神”,“都怪指揮官沒有決心”
從而指責鄧小平等人,不執行黨代表大會七成的決議,遇到敵人總是想到躲避,極度缺乏向敵人進攻的精神,放棄以慶遠、融縣為中心發動群眾,有輕視群眾工作的傾向。他們認為紅七軍的力量比桂軍要強大,應該大舉進攻長安,攻下長安可以解決部隊給養補充問題,并且要以擴大紅七軍的政治影響。
會議開到最后,前委將鄧小平的意見否定了,統一意見還是先進攻長安,通過融江后,再攻打桂林。
鄧小平后來說:“我在會上很孤立,此時我提出辭去前委書記,由中央代表或別的同志擔任前委書記的請求,鄧、龔、陳等又不同意,結果我服從了大家的決定。”紅七軍進到長安鎮外。長安是融江上游的一個大鎮,有三四萬人口,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東渡融江可進桂林,南可以下柳州,又是通往貴州、湘西的交通要道。這時的長安已有桂軍韓彩鳳一個師的重兵駐防。
原在四把鎮堵截紅七軍的覃連芳師也趕到這里。戰斗從五日下午打響。紅七軍強行攻打了五天,都沒有拿下,敵人的援軍還在緩緩不斷地增加。攻城攻不下來,基本上也無法實現渡河攻打桂林的目標,部隊糧餉、冬裝成了最大的問題,一下子也無法解決,士氣有點低落,前委只好決定帶領紅七軍撤退。
雖然長安一戰,紅七軍殲來敵軍五六百人,即使紅七軍撤退時,桂軍倒也不敢趁機進行追擊。但是,陳豪人進行總結,認為紅七軍“死傷干部過多,損失太大”,彈藥也消耗得太多,一句:“雖未得結果,損失過大,是算我們失敗。”
從長安撤退出來的紅七軍,星夜轉移到大苗山,隨后經過大田直插福祿鎮(今天的三江縣西),途中也遇到過一些地方民團的堵截,但都一一打退。
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前委在福祿如開會議,再度研究如何攻打桂林問題。鄧小平在會議是根據實際情況,總結近期長安一戰,紅七軍的得失,盡最大的努力試圖說服前委其他領導人,放棄攻打桂林,結果孤掌難鳴,他的建議并沒有成功取得效果。還是決意攻打桂林,但還是對作戰的計劃作了部分調整,決定派五十五團政委黃一平率少數骨干化裝潛入桂林做內應,大部隊到古宜之后后,再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在進軍古宜的途中,通過情報機構,鄧小平等了解到,已有一個桂軍教導師駐守古宜,又得知柳州和慶遠的桂軍也朝桂林轉移布防。在這種情況下,前委決定不能從古宜經過,而改走湘桂交界處的綏寧、武岡繞道向桂林進軍。
當部隊途經三江、龍勝等侗族聚居地區時,前委指示部隊認真執行群眾紀律,尊重侗族的風俗習慣,宣傳紅軍的性質和政治主張,以消除當地群眾的疑慮。各部隊遵照指示,上山尋找說服躲避的侗族群眾回到村寨。戰士們幫助群眾打掃院子、挑水,有的用自己帶的糧食做飯給缺糧的老鄉吃。當部隊離開村寨時,全寨男女老少都來送行,有的侗族青壯年還主動給紅軍當向導,幫助紅軍采購糧食等。
十二月二十五日,紅七軍到達離武岡只有二十里的木瓜村。
紅七軍自右江出發后一直未得到大的補充,進入湖南后已是冬季,天氣越來越冷,官兵都還穿著單衣,腳上的草鞋也大都穿爛了。解決冬裝等補給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在原計劃中,實際上沒有打算攻打武岡,但是,當了解只有少數民團據守武岡后,前委刀上改變計劃,攻打武岡城。
武岡城高墻厚,工事堅固,城墻外掘有塹溝,還有資水繞城而過,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素有“鐵打的武岡”之稱。這里也曾是曾國藩創辦團練和訓練湘軍的地方。
二十六日,紅七軍開始搶渡資水,強攻縣城,攻了四天四夜,都未能攻下。湖南軍閥何鍵急忙調五個團馳援,紅七軍被迫倉促撤退,這一次撤退不像上一次攻打長安那樣,敵人沒有強追 ,而是遭到敵人的窮追。因此這一仗打下來,紅七軍傷亡極大,團長何莽也在此戰中英勇犧牲,部隊士氣受到嚴重挫折。
在武岡打了敗仗之后,已經不可能、也沒有力量去攻打桂林,部隊目前最迫切的求是找一個地方安頓下來,進行休整和傷兵安置,給部隊補充兵力和給養。
前委決定東去湘南找一個地方,估計湘南可能有黨組織。一九三一年一月一日,部隊繼續向東進軍,沿站湘桂交界處理再度進入入湖南新寧,又從新寧與廣西全州相臨的界牌,折回廣西。出奇兵突襲全州縣城得手,并迅速占領全州,紅七這終于得到一個喘息休整的機會。
紅七軍北上的主要任務,是貫徹執行中央攻打柳州和桂林,是后奪取廣州的命令。但在最近兩個月的作戰中,敵強我弱的客觀情況,盡管紅七軍英勇奮戰,卻沒能攻下一座大的城池。而且因為連續行軍和頻繁的戰斗,紅七軍減員高達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占領全州后,紅七軍上下失敗情緒日益嚴重,逃兵開始多起來,以前表現很好的干部也當了逃兵。廣大指戰員們對中央的命令是否行得通紛紛提出懷疑,紛紛要求前委對下一步何去何從的問題進行解答。
早在河池紅七軍黨代表大會開始,前委實際上是在鄧崗直接領導下工作,支持鄧崗的有陳豪人和龔鶴村。
而鄧小平和李明瑞、張云逸等為了讓紅七加擺脫“左”傾冒險主義的危害,作了最大的努力,從根本上卻無法予以改變,部隊仍遭受到很大的損失。鄧小平深感這種狀況不能再持續了。
在前委會議討論了紅七軍目前形勢,下一步如何行動,鄧小平在會議提出,部隊去全州休整,改變戰略不再硬打攻堅戰,由原來單純的軍事路線改為在行軍中發動群眾,做好宣傳。
這次會議上,還是有不少同志主張執行中央的命令,按黨代會的決議,繼續攻打桂林,不過這些意見在這一次大會議上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
最后,前委終于同意了鄧小平的意見:
“既不打桂林,也要拋棄攻打大城市的想法”。
并決定部隊經湖南江華出連州、廣東北江,至粵湘贛邊界與江西朱、毛紅軍取得聯系。
鄧崗、陳豪人通過全州黨組織,找到紅七軍派去桂林做秘密工作的黃一平,設法使他們通過白區到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后來,鄧崗于一九三二年三月調到東江特委工作,十月在一次戰斗中犧牲。陳豪人于一九三八年二月被派到軍隊中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一九四〇年八月被特務殺害,年僅三十三歲。
鄧崗的離去,是紅七軍在組織上結束“左”傾冒險錯誤領導的轉折點。前委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部隊自出發以來的工作,進行全面檢查,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使廣大指戰員充分認識到,紅七軍的損失是由于盲目執行錯誤路線的結果。這個時候,他們還不知道中央已經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冒險錯誤。莫文驊同志后來回憶到指戰員們通過前一段時間血淋淋的教訓,也終于認識到如果繼續執行“立三路線”,遲早會斷喪紅軍、斷喪革命
全州前委會議后,為提高部隊的戰斗力,將部隊進行了縮編,把原來的四個團縮編成為三個團,減少非戰斗人員,將他們盡可能地安排到戰斗部隊,轉變成為戰斗人員,對傷病員也進行了妥善安置。在全州這段時間,還籌得了幾萬塊錢。
一月四日晚,根據偵查得到消息,桂軍的一個師從桂林撲向全州,而且已經離全州不到二十里的地方了,為了避其鋒芒,不與敵人硬拼,前委當即決定,紅七軍全軍在第二天清晨,全部撤出全州,而向湖南的道州進軍。
七日,部隊拂曉進入道州城時,城里豪紳、富商大都逃跑了,豪紳們的民團武裝盤踞在離全州數里之外的地方虎視眈眈地盯著紅七軍。
在這里,鄧小平主持召開了一個有三四百人參加的群眾大會并講話,宣傳紅軍的政策和主張,并且動員廣大群眾一起支援紅軍。當時那些當地的豪紳暗中派人給湖南軍閥通風報信,請求這些軍閥派重兵來圍堵紅軍。兩天之后,湖南各路軍閥從三個方向撲向道州,鄧小平意識到這時的紅七軍,短時間不能再進行惡戰戰了,決定帶領部隊提前撤離道縣,向江華前進。
道州距離江華還有百多里路。正是寒潮南侵的時節,這一帶位于萌渚嶺和都龐嶺兩大山脈之間,是個風口。到這里的時候正半夜,刮著北風下著雨,天亮明下起了大雪,寒冷異常。
此時的紅軍戰士們多數生活在南寧一帶,哪見過這么冷的天氣,況且還穿著單衣,有的戰士甚至只是穿著短褲,連草鞋都沒有,一個個凍得臉色發紫,渾身上下直打顫。大雪天氣山路覆蓋,分不清路和溝,所以一不小心整個人就滑倒掉進山溝里。有個別的戰士累得實在走不動了,本想在路邊坐下來休息一下,結果一坐下去很快就被凍僵,再也無法站起來。當紅七軍達江華縣城時,五十八團就凍死了七八名戰士。
一月九日,紅七軍終于到達江華。江華縣城周邊的地勢沒有辦法據守,因此敵人也沒有設防。
這時部隊已經相當疲憊,前委決定在此休息兩天。紅軍召開了會議,由鄧小平主持,全軍營級以上干部都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討論解決部隊的過冬被子和服裝的問題。會議中,話題逐漸由補給問題轉移到行動方向問題,大家紛紛發言發表意見,都表示自從離開右江以來,盲目地攻打大城市是行不通的,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繼續打下去,部隊會拖垮拼光,會議決定退回廣西發展。
元月十一日,紅七軍往廣西方向進軍。第二天就到達嶺東,原本計劃在此地休整一段時間,沒想到。這個地方的反動勢力過于強大,而且環境復雜,紅軍在這里的給養相當困難,因此僅僅休息了一天。
鄧小平再一次召開了干部會議。在會上大家都意識到近來部隊受到了幾次較嚴重打擊之后,有了較多的戰斗減員,戰士們情緒也有點低落,運動起來十分困難,眼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充實力量,鼓舞士氣,提高紅軍的戰斗力。
根據部隊的實際情況,會議討論決定:將部隊整縮為兩個團,軍主要干部兼任團長,各級干部逐級下放,整編后,剩余的軍官編入軍官訓練所。
等部隊到達桂嶺時就實施整編方案。會議上還決定丟掉笨重武器,輕裝前進,實現快速運動。
一月十四日,紅七軍終于翻過老苗山,傍晚時分就到達桂嶺。此時的紅七軍僅剩三千五百多人。
原計劃部隊在桂嶺休整一個時期,但抵達后才發現,當地的豪紳武裝力量太強,“如桂軍重兵來,將大不利于我”。
鄧小平召集前委會議研究后,決定在桂嶺只作短暫休息,實行部隊整編,然后繼續向廣東的連州前進再到北江。
整編后的主要領導干部為:總指揮李明瑞,軍長張云逸,政委鄧小平,參謀長龔鶴村。第五十五團團長龔鶴村。第一營營長章健,政委袁任遠;第二營營長張翼,政委由陳漫遠擔任。第五十八團的團長則由李明瑞兼任,麥農本任政委。第二營營長李顯,政委黎心誠。
部隊在桂嶺休整了四天。經過休息和補充,戰士們的斗志好了起來。此時,冬衣也都準備好了。
一月十七日,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率部隊再次離開廣西境內,經湖南江華縣大夕、廣東連州清水鎮,于十九日進至離連州六十里的東陂圩。在這里,鄧小平主持召開前委會議,討論要不要攻打連州的問題。鄧小平認為,如果攻打連州,就一定要在連州停下來,北江即不易通過。他估計北江此時還沒有重兵把守,如果能迅速行軍,通過北江是可能的。會議接受鄧小平的意見,決定繞過連州城,迅速趕到北江和湘南宜章一帶開展工作。
但是,當部隊行至星子圩時,得到情報說離此三十里的黃沙埠已有兩個團的湘軍據險扼守,已難通過。因此,又決定回師連州。二十一日,進抵連州城外。鄧小平、李明瑞決定吸取打武岡的教訓,放棄攻城。
在城外,部隊因籌款逗留了幾天。期間,分別召開了一次黨員大會和一次干部大會,討論七軍下一步的行動問題。鄧小平在干部大會上提出向廣東乳源縣梅花、太平、楊家一帶前進的設想。他說,據了解,那里有赤衛武裝,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會上,就鄧小平的這個想法展開激烈的爭論。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很迅速地出梅花、太平、楊家,攻坪石。理由是:攻連州沒有把握,而且即使攻下來后工作也不是容易開展起來的。部隊眼下需要群眾影響及補充,而梅花、太平、楊家有群眾基礎,可以補充兵額、安置傷兵,在梅花、太平、楊家,有群眾作依靠同敵人打個硬仗。另一種意見認為,應再攻連州。理由是:部隊現在應有攻堅的決心,如能將連州的工作開展起來,政治影響會比攻梅花、太平、楊家大些。攻下連州能得到長時間的休息,物質上也能得到很大的補充。會議最后決定接受第一種意見,出星子圩經黃沙埠到北江。
二月一日,紅七軍到達廣東乳源縣梅花村。這是一個約一二里見方的小盆地,住著二三百戶人家。周圍是丘陵,長著密密的灌木林。梅花村雖然是一個小圩鎮,但地理位置卻很重要,處于湘南和粵北交界的地方,是樂昌、乳源、連縣、宜章、臨武等縣的中心點。三年前,這里曾受到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的波及,接收過起義軍傷員養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于是,前委打算在這里補充紅軍,安置傷員,并建立蘇維埃政權,進行土地革命。
鄧小平在梅花村的棉花壇見到了樂昌地方黨組織負責人谷子元。從谷子元那里,鄧小平才知道,一九三〇年九月召開的黨的六屆三中全會已經糾正了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
這時,根據李明瑞的表現和本人要求,鄧小平代表前委批準李明瑞為正式黨員。同時根據工作需要,補選李明瑞為前委委員。
二月二日,得到情報說粵軍鄧輝率一個團追來。前委分析后認為:部隊的情緒和作戰能力比前一段有很大的變化,又占著有利地形,吃掉敵人這個團沒有問題,不能錯失這個大好機會。
這一仗打勝了,紅七軍的影響擴大了,在小北江立足就不成問題。隨即作出布置,開展迎戰動員,構筑陣地工事。二月三日,敵先頭部隊向紅七軍陣地發起攻擊。
交手后才知道情報有誤,敵人有三個團,有兩個團的戰斗力非常強。鄧小平、李明瑞等都親自在前線指揮。鏖戰了五個小時,紅七軍損失慘重,傷亡四五百人,干部損傷大半,營長李謙、章健在戰斗中壯烈犧牲,這一仗打敗了。
作戰失敗后紅七軍隨即退入了山中,各級指戰員十分疲憊,失敗的情緒也蔓延開來。殘酷的事實讓人認識到這是無法立足了。前委召開臨時會議,放棄原來在粵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改向江西前進找蘇區紅軍。
二月五日,紅七軍到達楊溪長來渡口,準備渡過樂昌河東進。五十五團在李明瑞和鄧小平的率領下先行渡河,張云逸的五十八團掩護渡河。
原計劃天一亮就開始渡河,不料戰士們過于疲憊,延遲到午后才開始渡河。河面非常寬闊,而且水流相當湍急,紅軍手上只有兩只小船,一次只能渡過二十人,速度相當緩慢。
下午三點多鐘,五十五團全部渡過河去,先控制灘頭陣地。隨后,五十八團的大部分也過了河,只剩下張云逸和其他六百名紅軍戰士沒能渡河。
樂昌和韶關的粵軍同時向紅七軍撲了過來。鄧小平、李明瑞的指揮已經過河的部隊與敵人展開激戰,掩護后續的部隊繼續渡河。眼見敵兵不斷增多,為防止被敵人包圍,只能率領部隊被迫撤退,從而與還留在對岸張云逸所部失去聯系。張云逸也只能率部撤入乳源縣必背和半崗嶺里。
鄧小平、李明瑞率部擺脫敵軍追擊,從仁化地區進入江西大庾,隨后又從大庾進軍崇義,卻那里尋找中央紅軍。
二月十四日,在崇義縣的杰壩,鄧小平所領導的過河部隊與上崇南游擊大隊會師,馬上聯合起來占領了崇義縣城。這個時候,鄧小平等才了解到,紅三十五軍的獨立營就在離縣城三十五里處,而且還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馬上派人進行聯絡。
三天之后,鄧小平見到了贛南行動委員會的負責人
“得悉他們這里同上海黨中央有交通線,并且得悉黨中央已經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
鄧小平決定以崇義為中心建立蘇維埃政權,大力開展土地革命,整頓部隊。同時,設法聯系張云逸所率未過河的部隊。
鄧小平根據部隊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取消前委成立團委,并自任團委書記,委員包括許卓、李明瑞等人。
崇義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黨組織也不太成熟,十分缺乏干部,因此,實際在開展工作時困難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因此舉辦了干部訓練班,把部隊和地方基層干部抽調上來參加學習。鄧小平親自講課。經過一番努力工作,周邊各地也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權,開始土地革命,廣大群眾也慢慢發動了起來。
半年以來,部隊戰略發展方向到底在哪,始終困擾著紅七軍的領導人。鄧崗離開后,紅七軍與中央一點聯系也沒有了。加上樂昌河一戰,紅七軍被一分為二。五十五團及五十八團大部分留在崇義發展,還是尋找別的地方發展?領導人心中都沒有底。此時,崇義的敵情并不嚴重,部隊正在休整,而且崇義到上海有可靠的黨的地下交通線。
因此,鄧小平打算從這里去上海向黨中央匯報紅七軍的工作。
三月七日,鄧小平把這一想法告訴許卓、李明瑞,他們都表示同意。最后團委決定,在鄧小平離開期間,由許卓代理團委書記。之后,鄧小平便和許卓一起去離崇義三四十里的杰壩,同當地特委的同志一起討論、布置工作。鄧小平打算從杰壩再回到崇義縣城給部隊布置工作后即沿地下交通線去上海。
三月九日傍晚,鄧小平和許卓在崇義的長潭區與從信豐趕來的贛南特委書記陳致中一起研究地方工作。
陳致中告訴鄧小平,蔣介石正調集二十萬兵力,對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崇義也有可能成為敵人的進攻目標。鄧小平認為以紅七軍的力量在崇義很難站住腳,不如轉移到信豐去,因為信豐是原紅三十五軍的駐地,如果紅七軍到了信豐,既可以將當地的赤色政權進一步鞏固,也更易實現擾敵后方的任務,作用會更大。他和許卓研究后,決定紅七軍第二天即出發去信豐。
三月十日上午,雷聲隆隆,大雨滂沱。粵軍兩個團以及一些民團開始攻打崇義縣城。因為偵察工作做得不好,以至敵人到了城邊時才被發覺,倉促交戰不久,李明瑞即率部隊向過埠撤退。
這時,鄧小平和許卓在長潭紅軍醫院慰問傷病員后正在往崇義縣城方向去的路上。在離縣城不遠的地方,得知敵軍已經攻下崇義縣城,部隊已安全撤往過埠方向。鄧小平即同許卓商定:許卓往過埠方向追趕部隊,他返回杰壩,利用崇義黨組織的地下交通線動身去上海。
鄧小平叮囑許卓:部隊仍須設法到信豐去,即使暫時不可能,也必須經過一個時期到信豐。只有在信豐這樣的地方與老“赤區”群眾會合起來,紅七軍才能實現其任務。
鄧小平回到杰壩。第二天,他化裝成買山貨的商人,在交通的帶領下,步行幾天,經大庾到達廣東省的南雄。南雄城內有一個地下交通站,他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交通站又另派一名交通,帶領他步行到韶關,然后乘火車到廣州。在廣州停了半天,當夜登上去香港的輪船,隨后由香港到達上海。
鄧小平走后,于三月中旬李明瑞率部撤至遂川,進軍永新。張云逸率部擺脫敵人后,從坪石渡過了樂昌河,途經汝城和桂東,在湖南酃縣十都圩附近,與王震率領獨立師第三團會師。會師后一起南下找尋李明瑞所在部。
四月初,終于在永新找到李明瑞部。
會師后的紅七軍與紅二十軍、獨立師一起,參加第二次反“圍剿”斗爭。當年七月,紅七軍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加入中央紅軍隊伍,成為中央紅軍的一部分。
紅七軍離開右江后,轉戰湖南、廣東和東西,經歷大小戰斗百余次,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難險阻。他們在“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下,雖屢戰屢挫,卻屢挫屢起,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成為一支打不垮、拖不垮的英雄部隊。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閉幕式上,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親手授予紅七軍一面錦旗,上面書寫著“轉戰千里”幾個大字。
《裂變》完美演繹變態日本人,《紅七軍》演繹紅色經典,主演電視劇三上登錄央視一套!
金珠出生在東北黑龍江五常市的雪鄉里,16歲之前從未走出過大山一直生在 雪山,16歲后走出大山帶著一顆追求幸福的心去浪跡天涯。從事過很多職業, 飯店的門童,也做過廣告的推銷員,在后廚學過當過6年的川菜廚師還開過2年的出租車,開過飯店也開過夜總會,南下過深圳后北上京城。
2004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大專班,從2003年拍第一部戲開始了演藝生涯在各大劇組至今,寫過劇本做過執行導演,也指導過電視劇電影。
左金珠是個把表演當做生命的人, 喜歡表演藝術直到生命的消亡,從朱德承導演《人小鬼大劉羅鍋》里有些俏皮無賴的牛五第一次熱播被觀眾認可,到熱播紅色經典大戲陳建導演《仁者無敵》里傻頭傻腦的特務大鼓留給觀眾的印象。
2010年中央一套大戲楊世光導演的《火紅的年代》里老老實實的樸實工人李天明,楊議導演的天津話喜劇《楊光的愛情故事》里英俊瀟灑的王斌熱播后被人追捧,《南粵刑偵檔案》的警察隊長。
從藝以來拍攝有進四十多部戲,2011年的陳亞洲 陶秋浦導演抗戰大戲《裂變》是左金珠對于日本人演繹壞人的一次挑戰。
中央一套紅色大戲張多福導演王朝柱編劇《尋路》里飾演的團長陳浩囂張跋扈,每場戲每個鏡頭都給導演驚喜。
《雪浴昆侖》登錄央視一套主演左金珠三上央一被稱主旋律戰。
2012年黃健中導演的女子版《越獄》,《暗花》飾演的季麒麟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崔亮導演青春偶像戲《愛上獅子座》里陳小鵬里經歷七年之癢的婚姻,把一個有婚姻有情人的中年現狀表演的淋淋盡致,6月參加湖南衛視的相親節目《我們約會吧》,2012年7月3號播出。現場沒有牽手成功。
這么一個演技精湛,還多金的英俊的帥哥,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