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驚北電視劇—廖京生 電視劇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共擊潰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而與這些艱苦卓絕的行軍戰斗相比,長征勝利的意義,不僅僅是中國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正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千里雷聲萬里閃》,便將視線投向了迎接長征的中央紅軍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與建設,故事背景設于1928年渭華起義到1934年南梁根據地建立的重要歷史過程中,以基層紅軍指揮員廖驚北、進步員秦顯鴻、陜甘紅軍創建人之一劉仲然等人的坎坷經歷,全景式展現了陜甘紅軍和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光榮歷程。
無論是萬里長征的紅軍,還是與敵方斡旋戰斗的根據地紅軍,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與犧牲,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能夠保存力量,煥發新機,所憑借的絕非是匹夫之勇,更重要的是,革命信仰的力量,得民心的群眾擁護,意志的勝利,才能帶來戰場的勝利,《千里雷聲萬里閃》就是在展現屢次的戰爭之中,烘托出偉大紅軍的革命情懷與忘我犧牲,撫今憶昔,當我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更能感受到曾經犧牲的寶貴,更應珍惜來之不易的新天。
電視劇作為一種藝術的呈現形式,《千里雷聲萬里閃》并沒有落入流水賬式的記述,而是大視野與小視角并重,廣義角度,交代了歷次的重要戰爭,具象視線,則是以廖驚北和秦顯鴻的戰爭愛情為主線,歌頌了戰爭年代的純愛之美,也藉由這一對戀人顛沛流離的生死幾度,來呈現出戰爭的殘酷,而當又一場大戰之前,兩人隔河的示愛喊話,不能手牽手的婚禮儀式,更是讓人動容。
戰爭固然殘酷,革命尤其艱難,但劇中人物帶給觀眾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革命信仰的忠貞不二,依然充滿了 勵志正能量,硝煙炮火之下,是對人性的深度刻畫,而每個人物的出身背景與成長經歷,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指出了革命的正確性與重要性,以及革命者們來自,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浴血奮斗的可貴。
廖驚北和秦顯鴻便是一對充滿了矛盾復合體的革命伴侶,廖驚北出身大家族,學成于軍校,卻放棄了闊少爺的身份投奔革命,成為了家中的“逆子”,引發了一系列的家族紛爭,但他在親情煎熬時刻的隱忍,即便是被家法重擊,依然不改革命信仰,不向舊觀念低頭的堅持,甚至后來還“打劫”了自己家,與號稱“活諸葛”的父親斗智斗勇,喜感之余,也是特別令人欽佩。
女主角秦顯鴻的出身是進步女學生,代表了廣大的知識分子對革命的敬仰與堅持,但秦家與廖驚北家族卻是世仇,自己又差點命喪在廖家的刀下,因此廖驚北和秦顯鴻兩人的相識也是患難見真情的生死之交,并由此 展開了更加艱辛的未來,但也是秉持著解放全中國的信念,能讓他們患難與共,攜手并進。當然,廖家值得一書的,還有身為警備旅中校處長廖驚韜,作為打入敵人內部的,與弟弟廖驚北上演了一幕兄弟豪情的壯烈戲份。
雖然曾經的革命與戰斗,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但《千里雷聲萬里閃》又一次將過往呈現在觀眾面前,那是最難忘的艱苦的歲月,但也是最應該被銘記。其實革命題材的戰爭劇,雖然層出不窮,但若真的要拍成精品,卻并不容易,其一是對于史實的研究與再現,如何在經過藝術化的鏡頭語言處理后,能保持歷史的原貌,尤其重要,其二是人物的塑造上,將演員的年代感與獨特氣質,與劇本故事進行結合,達到渾然一體的歷史感,而不會有穿越或者違和的跳戲,同樣是對主創團隊的重要考驗。
歷史如車輪滾滾,一直向前,但那些血色和奮斗,卻從不曾被遺忘,觀劇之后,依然 感覺故事中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幕幕鮮活的畫面,猶如在昨天,不僅僅是劇中的革命者,包括反派人物,同樣被塑造的有血有肉,這才是一部具有真實感的歷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而對觀眾而言,看劇,看熱血,看奮斗,看熱鬧,看層次,都可以,但更重要的,是在“千里雷聲萬里閃”的驚天革命中,感受信仰的力量,那才是開天辟地建立新未來的最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