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產中介(房產中介好做嗎)
全國十大靠譜房產中介,找房有保障
NO10: 房多多fangDD 品牌關注度22075 信用指數★★☆
房多多成立于2011年10月,是中國居住服務領域知名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運營著由SaaS賦能的在線房地產交易平臺。通過創新性地使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云技術和大數據,為中國的房地產經紀商戶量身打造SaaS解決方案,實現房地產交易的關鍵資源,包括房、客、資金和交易數據的在線聚合,賦能經紀商戶輕松地在線上開展業務,提高他們的服務效率并拓寬服務范圍,改變了中國房地產經紀商戶的作業方式。
NO9: 合富置業 品牌關注度24856 信用指數★★☆
合富輝煌創立于1995年,是中國內地大型房地產綜合服務運營商。2004年7月15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HK0733),目前已在中國93個主要城市設立分支機構,業務版圖覆蓋國內209個大中型城市。
NO8: Q房網 品牌關注度46135 信用指數★★☆
Q房網(工商注冊名為深圳市云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互聯網+為主導、以房地產交易為主營業務,在全國擁有12家子公司、19家分公司,年銷售額超2200億元的大型企業。 Q房網以O2O經紀業務、新房電商兩大核心業務板塊,致力于打造成為全國房地產行業提供線上與線下(O2O)全渠道營銷解決方案的房地產互聯網平臺,為服務行業、服務經紀公司、服務經紀人而來。
NO7: 房天下 品牌關注度49265 信用指數★★☆
房天下是房地產家居行業專業網絡平臺,一直專注新房、二手房、租房、家居、房地產研究等領域的互聯網創新,在房地產互聯網移動及PC均處于行業前列。
NO6: 樂有家 品牌關注度58669 信用指數★★☆
深圳市樂有家控股集團成立于2008年,業務涵蓋二手房買賣、房屋租賃、項目策劃、新房代理、人工智能、資產管理、金融服務等領域,專注于打造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E2E智能生態系統,為客戶提供放心、省心、順心的服務和解決方案。
集團旗下擁有“樂有家”、“順聯擔保”、“萬順通資產”、“家家順物聯科技”等優秀品牌,數百家子公司、數千家分公司(連鎖直營網點)遍及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各項業務高速發展,在行業低迷時依然穩健前行、健康成長,已發展成“以房地產經紀為龍頭、金融和互聯網為兩翼”的大型企業集團。
NO5: 美聯物業 品牌關注度58702 信用指數★★☆
美聯物業于1973年成立,并于1995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香港上市的地產代理集團。2007年,美聯工商鋪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地產代理服務的上市公司。
2008年8月,美聯工商鋪由聯交所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美聯集團專注樓市,代理項目遍布全球,實力締造業界傳奇,專業服務享譽國際。多年來不斷擴充與拓展,精英團隊極為龐大,并設有內地與港澳互動組,全方位出擊,持續走在行業前端。NO4: 21世紀不動產 品牌關注度100108 信用指數★★★☆
始創于1971年,隸屬美國Realogy公司旗下,全球知名房地產綜合服務品牌,專注于住宅市場的房地產連鎖經營機構,2000年進入中國市場并成長為本土知名的房地產服務商。21世紀不動產是全球知名的專注于住宅市場的房地產連鎖經營機構,截止2021年5月31日,覆蓋了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6311家門店和超過169891名經紀人,21世紀不動產向其加盟商提供綜合的培訓、管理、服務和市場營銷的支持。
NO3: 我愛我家 品牌關注度109156 信用指數★★★☆
我愛我家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A股主板市場的房地產經紀龍頭企業,旗下擁有我愛我家、相寓、昆百大、我愛我家海外等多個專業業務品牌,面向政府、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學術研究機構、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及廣大個人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數據顧問、樓盤代理、新房交易、二手房經紀、房屋租賃、住宅資產管理、商業地產運營管理和海外房產交易等房地產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 截至目前,我愛我家集團國內業務覆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天津、蘇州、太原、無錫、鄭州、成都、武漢、長沙、南昌、青島、常州、南寧、昆明等國內17個大中型城市,擁有深入社區的連鎖門店3500余家,員工5.5萬余人NO2: 鏈家LianJia 品牌關注度147795 信用指數★★★★
鏈家,成立于2001年,是以數據驅動的全價值鏈房產服務平臺。提供二手房、新房、租房、旅居房產、海外房產等房產交易服務,并擁有業內獨有的房屋數據、人群數據、交易數據,以數據技術驅動服務品質及行業效率的提升。 經過多年的發展,鏈家目前已進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青島、重慶、大連等28個城市和地區,全國直營門店數量超8000家,旗下經紀人近15萬人。NO1: 中原地產 品牌關注度164986 信用指數★★★★☆
中原集團1978年創立于香港,是一家以新房和二手房的房地產經紀、代理業務為主,同時也涉足咨詢顧問、物業管理、測量估價、按揭代理、資產管理、投資移民等多個領域的大型綜合性房地產服務企業,旗下擁有旗艦品牌中原地產,以及利嘉閣地產、森拓普等多個子品牌,是中國房地產服務行業及相關服務領域的先行者,亦是行業內一家在一手和二手業務都有強大市場份額的房地產服務機構。
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要下場蓋樓了?
成都土拍,迎來了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地王”。
9月20日,成都錦江區金融城三期H12地塊成交總價10.76億元,樓面價27300元/㎡,溢價率超過42%,創成都土拍樓面價新高。競爭很激烈,綠城、建發、越秀、招商、大悅城等14家房企舉牌80余輪才終于定下買主。
打敗諸多國央企拿下該地塊的,是貝好家置業,其明確表示這塊地會“自主操盤”。
資料顯示,貝好家成立于2023年9月,其背后的大股東正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房地產中介平臺——貝殼集團,而貝好家置業是貝殼旗下的開發業務平臺。
在中介市場近乎一統江湖的貝殼,為何盯上了開發商的生意?
圖/視覺中國
中介為何當起開發商?
今年以來,貝好家頻繁參與熱點城市土拍。先是3月現身北京市順義區空港地塊與35家房企一起搖號;6月廣州土拍中,公司也參與了荔灣鶴洞路一地塊的競拍,但均未成功。
7月30日,西安未央區掛牌的兩宗商住地被貝好家收入囊中,這也是貝殼首次在土拍市場上成功拿地。但貝殼方面回應,這是貝好家“1+2模式”下的多方合作項目,且競拍價格僅為1.34億元。
直至9月20日,貝好家豪擲10.76億元、以超過42%的溢價率成為成都“新地王”,并自主操盤。
據悉,貝好家此次拿下的金融城三期H12地塊,占地約24畝,為純住宅用地,容積率2.5,限高60米。
今年以來,成都的新房市場走出了獨立行情。據克而瑞四川數據,上半年成都住宅成交面積610萬平方米,在重點城市中居首,超出第二名西安60%,也遠超杭州、上海、廣州、北京、蘇州、深圳等城市。
不過即便如此,貝殼此番試水還是引發外界不小的質疑:當下的房地產行業仍處在調整期,過往搶著拿地的房企們也都放慢節奏、審慎拿地;況且該地塊的火熱,并不能代表市場的整體情況。此番高溢價拿地,后續開發的風險情況仍存疑慮。
對此,貝殼方面表示,成都拿地的自操盤,是冷靜思考、審慎判斷后做出的決策,相當于一場“實驗”。
這要從貝好家的定位說起。貝殼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貝好家走輕資產的平臺服務模式(1+2合作模式)。其中的“1”是指“以大數據支撐的C2M (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從消費者到制造者)產品解決方案”,而“2”則分別是“靈活多樣的資金解決方案”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高效獲客營銷方案”。
簡單來說,因為貝殼(旗下的鏈家)在中介行業深耕多年,積累了海量。龐大的數據庫,讓貝好家更明白客戶更喜歡什么樣的房子,因此想要向開發商輸出“反向定制”樓盤的能力以及資金解決方案。
“但在推進過程中發現,如果沒有具體樣板和實操,與開發商建立信任的難度比較大。”貝殼方面這樣表示。
貝殼集團副董事長、貝好家首席執行官徐萬剛此前也曾表示,自主操盤一個項目,并不意味著貝好家要成為房地產開發商,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驗證我們C2M 產品解決方案的落地能力,增強合作方對 “1+2 業務模式”的信賴。
因此,成都實驗能否成功,是貝好家接下來能否大范圍鋪開的關鍵。但中介轉行干開發商,跨界有這么容易嗎?
想賺開發商的錢?
通常來說,地產市場與房屋買賣市場有著天然的壁壘。
拆解一個房地產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再到硬裝軟裝、配套園林,包括后期管控等多個環節都需要一套科學嚴謹的體系來支撐。具體細節包括圖紙管理、成本管控、集采建設、質量標準,這些也需要專業把控。
貝好家確實有所準備,其目前形成了一支專業的跨界團隊,核心人員皆來自龍湖、金地、萬科、融創、合景泰富等房地產開發企業。
但在不引入代建方自主操盤的情況下,貝殼的成都實驗依舊面臨不小的考驗。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房地產開發面臨著投資運營、融資和銷售等現實性的問題,這對沒有開發經驗的貝殼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盡管貝殼的貝好家挖來了地產各條線的人才,但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周邊產品可能出現降價促銷現象,項目預期的現金流和盈利能力不一定能實現。”
而即便“打樣”成功,貝殼想為開發商賦能也不容易,這里不僅是由于開發商對貝好家“沒有具體樣板實操”的不信任,還有一定的現實問題。
首先是獲客環節的艱難。
研究機構克而瑞以50家樣本房企為樣本,發現2024年中期樣本房企的現金持有量較年初繼續減少9.56%,總有息負債微降0.65%,其中短期有息負債增長1.87%。在此背景下,調整后的非受限現金短債比相比年初略有下降,達0.48,這意味著房企短期壓力依然較大。
當下房地產商們手頭并不寬裕,沒有很高的試錯成本,有多大的意愿與貝殼一同完成這場不確定的“實驗”,是個未知數。
其次是商業模式的沖突。貝好家的業務模式具有一定顛覆性,以客戶端的數據能力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這在房地產市場前所未有。
流程而言,貝好家為開發商的賦能工作,與開發商前期工作重合度很高,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將開發商前期投拓和營銷的工作“搶”過來。雖然貝殼擁有海量數據的優勢,但開發商們同樣深耕領域已久,又該如何證明貝殼更懂行業?
最后是“執果尋因”邏輯的推敲。貝好家賦能地產商的邏輯,在于以當下客戶的偏好來定制樓盤。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計算模型其實是一種基于過往數據對未來的模擬,以結果來反推并不能精準預測未來。
畢竟市場和需求的變化都很快,而且按房地產開發周期,當下客戶的需求并不代表兩年甚至更久之后的客戶需求。
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員楊希特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貝好家模式的優點在于對未來客戶的需求靶向服務、定制化運營,但是其問題也在于目前房地產的發展形勢,以及以需求定樓盤的方式略顯理想化。客戶需求繁多,如何在多種需求中統一房產定位和形態,都是未來必將面臨的問題。“概念是好的,但是后續必會面臨諸多調整。”
用錢換想象空間?
房產開發新業務的大手筆試水,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貝殼作為最大地產中介的焦慮。
值得關注的是,受行業影響,貝殼核心主業房產交易服務業務收入在下滑。根據貝殼8月12日公布的半年報,2024年上半年,貝殼總交易額為14689億元,同比減少16.2%。其中,存量房交易的總交易額為10238億元,新房交易的總交易額為3871億元。
這或成為貝殼瞄準新賽道的動因。2023年7月,貝殼計劃將企業戰略升級為“一體三翼”,將組建經紀、家裝、惠居、貝好家四條事業線,以及財經、產研、戰略、品質、人力、用戶、合規、公共、協同九條事務線,并作出相應的組織配套調整。
家裝家居及房屋租賃服務業務,開始被視作新的增長引擎。今年上半年,貝殼家裝家居業務的總交易額為76億元,凈收入64.49億元,同比增長59.9%,收入占比為16.23%,去年同期為10.14%。房屋租賃服務業務上半年收入實現58.13億元,同比增長176.7%。
比例上看,家裝家居、房屋租賃服務、新興業務及其他三項業務的收入占比已經提升至34.8%。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貝殼家裝家居和租房業務雖然增長迅速,但利潤率相對較低。家裝、租賃行業的業務領域內競爭激烈,且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來建立品牌和市場地位。
楊希特評價,貝殼在中介平臺層面基本已經“一統江湖”,能整合的利益也整合了,規模推高收入的邏輯面臨一定天花板,要保證發展率只能找新的賽道。因此,貝殼通過發力家裝、房屋租賃和自主操盤的房產開發業務,尤其是以C2M產品模式顯示出其試圖滲透上游產業鏈并獲取更高收益的戰略意圖。
但新業務方面的投入也大刀闊斧。2024年上半年,家裝家居和房屋租賃業務的成本分別為44億元和55億元,同比增加57.5%和143.8%。
“隨著貝殼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并加大投入,管理、銷售和研發等成本大幅攀升,進一步壓縮了公司的利潤空間,使得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整體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較高水平降低至8.86%。”楊希特補充。
況且新業務的增長,目前還無法抵消房屋銷售下滑帶來的影響。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凈收入為397.5億元,同比下降0.04%;實現凈利潤為23.24億元,同比下降42.70%。
但總體來看,在房地產商們為流動性發愁的當下,作為中介機構的貝殼并不缺錢。截至2024年6月30日,貝殼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和短期投資合計結余為人民幣597億元。
這份充裕,也體現在了高管薪酬方面。2023年,貝殼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彭永東從公司獲得的全部薪酬高達7.13億元,一度引發市場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彭永東獲得的股份支付薪酬大幅上漲,截至目前彭永東還未出現直接減持行為。
至于新業務嘗試,能否為貝殼換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只能留待時間來驗證了。
參考資料:
《萬科龍湖金地大將加盟、巨資買地開發,貝殼要和開發商搶生意了?》,2024-09-21,澎湃新聞
《“中介巨頭”下場拿地蓋房,貝殼要與開發商搶生意?》,2024-09-25,中國房地產報
作者:于盛梅
編輯: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