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企業的工廠生產線上,正在進行自動化電池組裝。 受訪者 供圖
“近十年,我們累計研發投入超2000億元,重點攻堅智能化、電動化技術,以及面向未來的線控底盤、AI數字底盤等領域。”他透露。
如今,吉利、零跑等浙江車企憑借多重優勢在國內外市場持續擴大份額;今年,浙江有18家企業躋身全國汽車零部件百強,5家進入全球百強,覆蓋汽車電子、熱管理、底盤等核心領域。零部件企業與整車企業協同并進,浙江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跑出“加速度”。
集群效應釋放發展動能
在金華開發區,達亞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基地與整車汽車廠區僅數公里之隔。每天,裝載著汽車鈑金件、車身一體化結構件的貨車頻繁往返其間,平均每5分鐘供貨一次,單日送貨超100趟。
“當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正朝著模塊化、集成化方向發展,例如底盤系統廠商會在控制臂、連桿、制動器一體化預裝之后,直接以模塊形式送達整車廠。”該公司負責人楊建海表示,這種模式既降低整車廠管理成本,也整體提升了產業的生產效率。
他認為,在這種模式下,集群式的產業布局優勢凸顯:不僅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同,也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與在途庫存風險,更為企業擴大產能和新工藝落地提供了便利條件。
“集成化+集群化”的趨勢,在浙江已形成燎原之勢。
以寧波前灣新區為例,這里已聚集了2大整車龍頭企業、3大汽車總部,還擁有12個整車品牌及車聯網、新能源“三電”等相關企業,建成了集智能汽車研發設計、整車生產、零部件配套、檢驗檢測、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全產業生態鏈。
當前,浙江已構建起以杭州錢塘區、寧波前灣新區為核心,13個協同區聯動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涵蓋從整車制造到零部件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條。
全球化布局拓展國際版圖
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完善的雙輪驅動中,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浙江制造”產品正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加速全球化布局。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
“中東地區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居民消費能力較強,對高品質汽車產品需求持續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巨大。”吉星汽車科技(溫州)有限公司主營遠程新能源商用車,董事長林育介紹,公司正結合全球溫商資源,以中東為業務拓展核心,輻射周邊的歐洲、非洲市場,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版圖。
在林育看來,中東地區處于亞、歐、非三大洲交界處,是連接全球東西方市場的重要樞紐。據悉,公司正和來自阿聯酋的迪拜、阿布扎比,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吉達等城市的客戶對接洽談合作。
伴隨著產品出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正加速全球布局。
“國內新能源汽車整機企業紛紛海外建廠,我們也在跟進規劃。”楊建海透露,公司已啟動國際市場考察,準備布局海外生產基地,歐洲、非洲、美洲均在評估范圍內,“跟著客戶走,才能確保供應鏈自主可控”。
加速奔跑階段,政策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撐。眼下,浙江正以《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為指引,著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應用示范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智造高地。
通過“千項萬億”重大投資推動技術攻堅,同步發力以舊換新、下鄉促銷等行動激活市場,配套建成公共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浙江正通過全方位舉措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速。
從“鏈式”創新到集群建設,再到全球化布局,在這條攀“高”逐“新”的道路上,浙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每一步跨越,都見證著浙江實現從“制造強省”到“智造強省”的蛻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