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戰教育研究主要圍繞左權縣及華北地區紅色教育資源展開。左權縣原名遼縣,因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在此犧牲而得名。抗日戰爭時期,共有150多個八路軍機關團體駐扎于此,為左權縣提供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關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講話精神,宣傳弘揚左權的紅色文化,宣傳偉大的抗戰精神,研發“太行抗戰教育課程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研發抗戰教育課程體系是啟迪教育后人、延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太行抗戰教育課程體系”既要整合全國黨校、高校、研究院所教育資源,為全國黨史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論支撐,還要讓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社會階層在學習“抗戰教育課程”后,對人民抗戰的偉大精神能有深刻的體會,對太行抗戰的艱辛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對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對進一步推動國家的發展進步有更多主動性和自覺性。圍繞這一主題,與會的抗戰名將呂正操之子呂彤羽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與會人士認為,首先,抗戰課程除了突出愛國主義教育之外,更要在課程設置中注重體現史實教育、精神教育,并結合實踐教育、國防教育。呂彤羽指出,太行地區抗戰教育資源要做到整合開發,充分挖掘黎城、武鄉、和順等地抗戰資源,同時進行區隔布局,著力將左權縣打造成太行抗戰教育基地的主場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江沛認為,左權在抗戰歷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課程開發應注意抓好“知識性、真實性、趣味性、典型性”,以打造出一套真正入腦入心、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群體、多元化的教育課程。
除對課程內容的設置進行探討外,與會專家、學者還對課程的時間安排、師資來源以及抗戰文化的宣傳形式等多個主題進行了探討,并初步達成共識。
抗戰教育的弘揚,需要以抗戰遺址為依托。為保護左權縣抗戰遺址,左權縣委縣政府在2014年啟動了“百處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工程”,累積投入資金3900萬元開展遺址保護工作。此外,左權縣還準備投資近2億元,統籌開發重要紅色資源遺址,包括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129師司令部舊址和十字嶺左權將軍殉難處等,將原本左權分散的“紅色資源”整合形成完整的體系。為大力弘揚抗戰精神,左權縣委縣政府還以文化產品為載體,精心打造歌舞劇《太行奶娘》,舉辦了紀念“左權將軍殉國暨遼縣易名七十四周年”的抗戰紀念活動,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