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主任張勤45.5億人次,這是最新預計的2023年國內旅游人數。如此龐大的群體,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巨大的消費力量;從文化的角度看,則是傳播的絕佳機會。
從過往自身經歷和廣泛調研的情況看,很多文物和景區標識簡單化、解說隨意化,有很多導游完全不顧歷史事實,信口開河,甚至還有大量低俗內容。這些對游客正確理解歷史和傳統文化不僅沒有幫助,相反產生很多曲解和誤讀。大部分的觀光旅游,重復性不高,一次性特征突出。不當的講解和導覽很可能就會永久地妨害很多人對一些歷史文化知識的正確了解,如果再加上口口相傳,文化被誤讀的范圍就會更大。看似一個小環節,造成的惡劣影響不可以說不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如果我們能抓住提升文物和景區講解的有效性這一小切口,一定會有助于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如何抓住這個小切口?建議從完善景區評級標準入手。經過調研發現,在我國景區的評級標準中對合理設置引導標識、導游員(講解員)資格和人數都有相應要求。對導游(講解)詞的要求是:科學、準確、有文采。可以說“科學、準確、有文采”的要求看似很明確,但是如何將這三個詞落到位、切實轉化為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走訪調研發現,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對講解內容的專業把關,以此為基礎的評價及相應的獎懲機制更是無從談起。實際就會讓這些看上去非常正確的標準流于形式。
因此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評級標準,增加對景區標識體系、講解內容等“軟”件建設的評估和動態監督檢查機制,對各級景區管理部門形成有力有效的約束,推動暢通文化傳播上的“最后一公里”,將“以旅彰文”的時代要求落實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切感受。
很高興注意到,文化和旅游部剛剛發布了《文化和旅游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3月1日起施行。在這個管理辦法中,對“組織開展文化和旅游行業標準的立項、審查、報批、編號、發布、備案、出版、公開和復審等工作”和“組織開展文化和旅游標準的宣傳和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等職責有所明確。同時,對于標準實施和監督也列出了一些建議:“鼓勵縣級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支持下推動本行政區域內的相關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鼓勵文化和旅游企事業單位、各類組織積極參與國家各類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
希望新的管理辦法實施,能夠有助于推動景區講解標準體系的早日完善和更有效實施。(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