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我們深入打好長江高水平保護攻堅戰,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市長馬澤江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談及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時,他如是說。
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接合處,是三峽庫壩區生態屏障和長江流域生態敏感區。近年來,宜昌以化工圍江、城市不達標水體整治、農業面源污染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湖北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依托,集中力量,進行專項治理,并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談及長江變化,馬澤江說,長江變“清”了。監測數據顯示,長江宜昌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出境斷面總磷濃度較2017年下降57%。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1天,比2017年增加53天。最新科考顯示,江豚在宜昌段安居的數目,由2015年的5頭增加到23頭。50里濱江50景,長江生產岸線變成生態綠廊。2022年,宜昌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談及產業發展,馬澤江說,宜昌產業變“綠”了。宜昌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任務圓滿完成,化工產業以“傷筋動骨”換來“脫胎換骨”,精細化工產值占化工比重由2017年的18.6%提高到40%以上,并加快向新能源材料、動力總成、高端裝備制造迭代升級。寧德時代、欣旺達等一批行業龍頭紛紛重倉宜昌,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閉環加速形成。宜昌發揮“綠電”優勢發展數字經濟,與三峽集團合作建設綠色零碳數據中心集群,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并以電動船舶制造和應用為切入點,探索建設“電化長江”先導區。
“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全市上下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馬澤江說,宜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成為“生態小公民”,越來越多的市民朋友成了“生態好公民”。如宜昌環保公益組織“三峽蟻工生態環保志愿者協會”,累計舉辦“清潔長江”活動800余次,吸引近百萬市民參與撿拾長江沿岸垃圾。
“從宜昌發展實踐來看,發展和保護從來都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馬澤江說,離開發展談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保護搞發展,注定會“竭澤而漁”。既要以第一力度抓好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又要在生態保護上動真格、出實招、求實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發展”與“美麗”共生共贏。
馬澤江表示,當前宜昌正在推進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需要真抓實干,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攻克一些關鍵難題。比如磷石膏治理問題,目前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市場瓶頸尚未突破,政策的激勵作用還有待加強。他建議,加大磷石膏綜合利用政策引導和扶持,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