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3月12日是中國植樹節。在位于廣東省陽江市的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內,大片紅樹林搖曳生姿,招潮蟹不時探出頭來。志愿者們拿著耙子、垃圾夾等工具清理濕地附近的垃圾,其后在灘涂栽種紅樹幼苗。
“在2014年以前,這片紅樹林是看不到的,只有遠處一點點。”廣東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管護中心運營部總經理張崧指著眼前這片紅樹林說,海陵試驗區加強濕地保護修復,經過8年多的時間,紅樹林種植面積由2014年的約26公頃增加至如今87公頃,并通過“練苗”技術,把樹苗存活率從30%提升至80%,濕地資源進一步豐富。
廣東陽江海陵島種植大片紅樹林 蔡敏婕 攝紅樹林一般生長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的淤泥沉積的海岸和海灣,或河流入海處,作為一種重要的濕地類型,在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消浪、保持土壤、凈化海水、儲碳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有“海岸衛士”之稱。在中國,紅樹林分布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及港澳臺地區等。
近年來,廣東重點支持紅樹林保護修復,推進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濕地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初步構建,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重要濕地保護。
廣東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管護中心主任余振東表示,2021年起,該中心聯合相關企業和基金會實施紅樹林保護項目,在抵御外來物種互花米草入侵方面進行了探索,通過互花米草治理、紅樹林補植和撫育等科學方式,在修復紅樹林濕地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廣東陽江海陵島種植大片紅樹林 蔡敏婕 攝如今,上述項目進入第二階段,計劃修復與管護紅樹林濕地面積擴展至3.76公頃,進一步加大互花米草治理力度,有望推動紅樹林總量達到30000棵。
“海陵島紅樹林保護在生態層面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是生物入侵防治,其中以互花米草治理為關鍵。”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岸帶研究中心主任辛琨說,互花米草防治具有反復性強、難度大等特點,近年來海陵島與科研機構合作,創新采取覆膜、碎根、生物防治等方法,將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濕地逐步恢復成健康的紅樹林濕地,為海洋生物和鳥類提供更適宜的棲息地。
張崧說,將保持與社會多種力量合作,計劃今年紅樹林的種植面積再增加約13公頃。
志愿者們清理濕地附近的垃圾 蔡敏婕 攝“隨著紅樹林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目前民眾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當地村民也自發參與到紅樹林的保護之中。”陽江市海陵島閘坡鎮平蘭村民委員會主任梁王保說,紅樹林的保護,進一步帶旺了鄉村旅游業,為許多民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工作崗位,促進當地消費,“我們希望從生態保護角度出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