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支普齊”藏語意為:遙遠的地方。支普齊邊防連,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喀喇昆侖腹地,是距離首都北京最遠的連隊。
連隊門口,一塊石頭上寫著這樣一行字:“在那遙遠的地方。”那一年,解放軍報記者曾踏訪這里,將連隊的故事記錄下來,寫就一篇《在那遙遠的地方》。之后的時光,連隊官兵始終珍藏著這份報紙,并在營門口“勒石紀念”,將這幾個大字永遠鐫刻心田。
堅硬的石頭上,字跡遒勁剛毅而又不失婉轉,一如戰士們磐石一般堅強的內心深處有一片柔軟的土壤。
你若問,這方柔軟從何而來?春天到了,請你去看看那巍峨雪山上站立的身姿,去看看那邊防線上出發與歸來的腳步,去聽聽戰士們心底的歌聲:“遙遠的地方有我們,請祖國放心!”
那是愛的力量在承托,愛的心語在述說。
內地已是山花爛漫,邊防官兵心里同樣裝著“春天”
每天,朝陽總是最后在祖國的西陲升起,像是心疼爬冰臥雪的邊防戰士,想讓他們多睡會兒。
這份情誼,新疆軍區支普齊邊防連放牧員——二級上士白瑪多吉和旦增群培最有體會。
清早6點,兩人就起床了,唱著藏族民謠,趕著十多匹軍馬出發。
“車隊未動,軍馬先行。”這是連隊不成文的“規矩”,就如白瑪多吉所說:“戰友們在軍車換乘點下車,繼續騎馬巡邏,我們必須提前在點位等候。”
連隊門口一塊大石頭上,刻著一行字:“在那遙遠的地方。”每次默念這塊數年前立下的碑文,老兵白瑪多吉、旦增群培都會舉目遠望,把目光投向“比遠方更遠的地方”。
那年,這兩個藏族青年當兵來到支普齊,漢語說得磕磕絆絆,漢字認得也不多。在戰友幫助下,如今他們不僅能瀏覽新聞,還能用漢字寫心得體會等,與戰友的溝通也越來越好。
幾年前,《解放軍報》刊登了支普齊邊防連的故事,連隊官兵激動不已。
白瑪多吉和旦增群培作為“官兵代表”,共同把“在那遙遠的地方”7個字刻在連隊門口的石頭上,那份守“家”的情懷也被刻在了這片高原上。
我筆寫我心。這些字,同樣也刻進了指導員魯文的心里。
“每次巡邏,我們都是用腳丈量青春海拔。”那天清晨,把巡邏事務安排妥當,魯文抬頭看了看表,吹響了集合號。這次巡邏的目的地,海拔高度5700多米,四季氣候惡劣,風雪是巡邏路上的常客。
每年3月初,這個點位都會迎來“開年首巡”。今年的巡邏隊伍中,還有來自戰區機關的戰友。作為巡邏分隊長,魯文為大家進行“戰前動員”,迎風大聲問道:“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有!有!”這洪亮整齊的回答,匯聚了70后、80后、90后、00后的呼號聲,也融合了他們的青春。
好男兒來當兵,為祖國守邊防——是他們共同的價值追求。
多年前,時任連隊指導員朱曦,帶領戰士在這里搭起第一頂帳篷。如今,帳篷變成新型營房。營門口那塊石頭旁,目送巡邏隊出發,朱曦心里仿佛是目送曾經的自己出發。
昔日的“鐵腳板”也換成了“風火輪”,乘著新型巡邏車,戰友們談笑風生。
祖國內地已是山花爛漫,此時此刻,官兵心里同樣裝著一個“春天”——邊關之春,不在枝頭在心頭。
眼前縱是千篇一律的荒涼,萬年不化的雪山,戰士也能從細微的環境變化中,察覺季節的變遷。
冰雪消融,北風漸暖。路面上,融化的雪水汩汩溢出,又被凍成冰……正履薄冰,有人不經意問起這里的海拔高度,二級上士王玉明低頭看表,接過話茬:“4201.63米。”
王玉明個頭不高,性格沉穩少言。他曾有個心事:“老大不小”還沒找到一個適合談婚論嫁的姑娘。
駐守遠方的戰士自有人愛。一個夏天,他在火車上偶遇一位健談愛笑的女大學生,兩人微信聊了起來。后來成為他女朋友的這位姑娘說,“看中的就是玉明哥樸實踏實的為人”“那么多年在那么高的地方站崗,這個人的人品肯定也錯不了”。
邊防戰士的樂觀和堅毅,是他們最值得驕傲的資本。按照王玉明女朋友的“精神海拔計算法”,駐守高原這件事,誰說沒意義?
那天巡邏休息間隙,大家聊起這個話題,都覺得人生要敢于接受挑戰,洋溢著活力的青春,才是最好的青春。
接下來10公里車程,巡邏隊遇到了“風吹雪”。到了路的盡頭,巡邏車也只能望冰河興嘆。由此再前進幾公里,將是更高的海拔,等待高原勇士去征服。
左牽“雄鷹”,右牽“閃電”,向著雪山之巔挺進
春天到了,邊關的一切仿佛都精神起來,連軍馬也刨著蹄子打響鼻,躍躍欲試再走巡邊路。
高原上巡邏,軍馬也有高原的性格。“閃電,雄鷹,颶風……”每一匹馬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表達著邊防軍人對“堅毅、勇敢、無畏”的精神崇拜。
營長湯太強喜歡一匹名叫“馬營長”的軍馬,它長得“人高馬大”,湯太強說,這名字還是上一任營長起的。
不經常騎馬的人,渴望策馬揚鞭,也擔心馬失前蹄。在軍馬換乘點,立于軍馬身旁,心里仿佛有“兩個人”在打架,當勇敢戰勝了怯弱,踏鞍上馬這個動作才變得簡單。
“騎馬如開車。”軍馬飼養員扎西石努“現場教學”——韁繩是“方向盤”,左拉左轉,右拉右轉;踢胯“踩油門”,拖長音地喊一聲“吁”,那就是“剎車”了。
詩人說,以夢為馬趁年華。想要策馬奔騰,還真需要勇氣和膽識。扎西石努回憶著他第一次騎馬的經歷,“被‘雄鷹’甩下馬背好幾回……”
“雄鷹”是一匹白色軍馬。當它第一次跑到扎西石努身邊時,這個藏族小伙就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剛烈和倔強。
軍馬也是戰士。“雄鷹”就出生在軍營,對穿軍裝的人感情格外深。此行一路,它自覺跟著隊伍前行;難行路段,它也走得平穩。
在一道陡坡前,“雄鷹”停下了腳步,其他馬兒也不愿邁步,梗著脖子“抗議”。白瑪多吉耐心地安撫“雄鷹”,隨著“駕駕”幾聲,軍馬邁開了步子。
然而隨著海拔上升,氧氣越來越稀薄,軍馬又“罷工”了,與官兵一番較勁。
馬蹄之下已沒有路,馬身一側是深不見底的溝谷,另一側則是陡峭的絕壁……走在最前面的“雄鷹”也開始有些裹足不前。
戰友們只得下馬,牽馬繼續前進。走到一處雪坡,積雪很厚,“雄鷹”跪在雪地里,“它真是累了……”扎西石努說。
馬猶如此,人何以堪?一路上,官兵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走十步,喘五口”,卻沒有一人輕言放棄,大家相互鼓勵前行。
在最艱難的時刻,扎西石努回頭走來,一手牽著“雄鷹”,另一手牽著“閃電”,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向山頂發起“最后的沖鋒”——征服這段900米的“海拔差”,大家足足用了5小時。
無數次想放棄,又無數次鼓起勇氣。山頂界碑前,幾位登頂的戰友忍不住擁抱在一起。大風吹進嘴里,也難掩到點到位的激動。大家振臂高呼:“邊關有我們,祖國請放心!”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戰友情更重的情
“還差百余米,要不要上去”“千里迢迢到這里參加巡邏,也許這輩子就這一次了”……
海拔5600米,中校劉錄文看到先頭的戰友們已從山口下來,心中萬分糾結:抬望眼,山口就在眼前,夢想觸手可及。
一路上山,連隊給了他一匹“給力”的軍馬,然而最后攀山,還得靠一雙鐵腳板。
走著走著,前方人影晃動,像是有人倒下了。一名戰士高原反應嚴重,在距登頂不遠處暈倒。戰友緊急施救,劉錄文也加入施救隊伍中。
“吸上氧氣”“我的水壺還有熱水”“給醫療隊打電話”……戰友站成一堵人墻,為年輕戰友擋住寒風,有的掐按人中,有的遞來急救藥品,有的給他搓手升溫。幾分鐘后,那名戰士睜開眼睛,大家當即決定將其護送下山。
上山難,下山也難。3名藏族戰士主動請纓,輪流背著送診的戰士,順著70多度的陡坡,從山頂直插山谷。累了,他們就停下來歇一會兒。
看到遠處慢慢消失的戰友,劉錄文還要完成他的任務,把巡邏分隊“趴窩”的4匹軍馬牽下山。
未能攀上山巔,或許是一個遺憾。但對劉錄文來說,能夠參與救治年輕的生命,能夠為巡邏分隊擔負軍馬“收容”工作,“同樣也是完成了巡邏任務,而且完成得很精彩”,這是邊防營長湯太強的評價。
山下傳來好消息,年輕戰士已經醒來。不過他還在懊惱,“只差幾十米就到點到位了”。他向連隊申請,下次,還要向這個山頂發起沖鋒。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戰友情更重的情。”湯太強最后一個回到乘車點。這個41歲的甘肅男兒真情流露,寒風凍住了熱淚。
溫暖,是春天永恒的主題。
他對劉錄文說:每次巡邏,年輕戰士表現得都很頑強,衛國戍邊后繼有人,他們的精神令我們感動,更令我們欣慰而心暖。
面對風雪報以微笑,再遙遠的地方也會變成家鄉
又是一個美好的日落,太陽帶走白天的溫暖,山石見證支普齊的“華燈初上”。
夜幕下,清點武器裝備,看望了逐步好轉的戰友,魯文給遠在湖北的妻子撥打視頻電話,報個平安。
曾幾何時,每天能給遠方的親人打個電話,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二級上士金榮剛來到連隊的時候,官兵住帳篷、躺睡袋,沒有網絡和信號。那些年,他和生活在家鄉的女朋友聯系不順暢,每當感到孤單的時候,他喜歡聽一聽王洛賓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
“面對風雪投以微笑,再遙遠的地方也會變成家鄉。”擔任代理排長的他,利用巡邏時機,跑遍了管段所有山頭和點位,兢兢業業投入連隊建設。他不止一次地對新兵說:“軍人都有兩個家,只要來到支普齊,這兒就是家。”
白手起“家”最是不易。這里,每年近8個月大雪封山,連長俞湘劍帶著戰友們,用雙手和鐵鍬,開荒種青稞。終于有一天,支普齊添了“新綠”。
在海拔5000多米的一處駐哨點,副連長楊琦和幾名戰友每天過著“開門見山”的日子。那天,移動陽光房建成,哨所再也不缺溫暖的陽光,一如守哨戰士臉上的笑容。
旦增群培是這次巡邏中參與救人的三個藏族戰士中的一個。就在前不久,他的單杠二練習剛剛打破了旅紀錄,大家紛紛向他豎起“大拇哥”。
“任連長以來,連隊讓你自豪的是什么?”巡邏歸來,來自戰區機關的同志問了連長俞湘劍這樣一個問題。
他若有所思片刻說:“最自豪的是,我們的隊伍總能擰成一股繩。”
一次放牧途中,暴風雪襲來,一只受驚嚇的母馬突然分娩。為了讓母馬順利產下小馬,官兵們頂著風,脫下雨衣搭起一頂“帳篷”,直到母馬產下小馬……戰士的臉上,已分不清是淚水,抑或是雪水。
“我們連隊就是一座雪山,每個人都是連隊的一塊基石。我們腳踏實地、頂天立地,邊防線才固若金湯。”
伴隨著連長的講述,今天,支普齊守防條件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連隊門前的那塊石刻為證,那一隊迎著朝陽啟程的巡邏軍人,步子必將邁得更加有力、更加鏗鏘。
彭小明(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