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去年,該師被確定為全軍首個“軍事訓練傷防治示范基地”,施行“分層施訓、預警監測、自治互治、快速康復”的訓練傷防控新法。一年來,在該師,受傷官兵可以依規“邊休息、邊治療、邊訓練”。

“下肢受傷官兵,通過康復器材進行上肢訓練,醫療專家全程指導跟訓。”該師衛生科科長陳锫告訴記者,“根據這一規定,訓練傷診斷、臨時停復訓等,均有了新標準。”

這個師每年都要承擔新訓任務。短時間經歷身心、環境等多重變化,新兵在訓練中出現傷情不可避免。“皮外傷恢復需要幾天,筋骨傷恢復需1至2周,骨折等傷情恢復時間更長。”陳锫說,有了防控新招,以往在訓練傷防治中容易發生的“傷情恢復慢、二次損傷發生率高、復訓時機難掌握”等問題迎刃而解。

這個春天,在距該師數千公里外的海軍陸戰隊某旅,新訓場上也有許多新變化——

同批次戰士的訓練強度不再“齊步走”:有的士兵進行基礎體能訓練,有的進行強化訓練,有的已經開始專業技能訓練。

該旅駐地屬熱射病的高發地帶。一些基層訓練骨干直言:“炎熱潮濕的環境下,哪些人可以增大訓練量,哪些人需要減量,都是學問。”

長期參與訓練方案設置,基層訓練骨干積累了經驗,但各級尚未形成統一的訓練標準。去年年底,隨著新修訂的《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軍事訓練傷分類診斷標準》《軍事訓練臨時停止和恢復訓練醫學標準(試行)》出臺,各級規范軍事訓練有了科學依據。

也是在這個時期,全軍首個基層熱耐力檢測實驗室在該旅落地。

該旅對所屬官兵進行“熱耐力檢測”,了解官兵對熱環境的承受能力,開展“熱習服”訓練,提高熱耐力。該旅軍醫吳挺隆說,自實驗室建成以來,官兵中暑概率創下歷年新低,“熱射病好像一夜之間消失了”。

放眼全軍訓練場,種種跡象表明,訓練模式與地域環境對官兵健康狀態的影響正在逐步減小。這一喜人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茬茬軍隊醫學專家們的接續努力。

近年來,包括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在內的數百個軍隊醫療單位,650余名訓練傷防治專家,走進訓練場開展巡診、調研,培訓基層衛生人員5.5萬人,一個軍事訓練傷四級防治體系正在形成。

一個課題的誕生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專家對訓練傷防治課題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多年前。

那年,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副主任醫師李海鵬,剛剛完成自己的碩士論文。那篇論文的核心內容,正是關于基層訓練傷情況的調查。

作為該論文指導老師,時任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劉玉杰意識到,訓練傷防治工作在衛勤建設領域不容忽視。一次全軍工作會議中,劉玉杰提出:組建全軍性的巡診團隊。提議通過,全軍各級醫院專家開始成批次到基層開展巡診、授課、手術演示。

從黑瞎子島到西沙群島,從西藏高原到沿海島嶼……專家醫療隊的足跡遍及各地。全程跟訓的劉玉杰,逐步發現課題“癥結”:部隊訓練傷發生率有高有低,訓練傷防治成效也參差不齊。

一次巡診,劉玉杰注意到,基層上報的訓練傷情況中,某單位訓練傷比例低于正常水平。為此,他專門帶隊前去復核。

經過反復調研,這組數據的真實性得到了證實。“那個單位的兩位主官對軍事訓練、訓練傷防治工作很熟悉,基層面臨的訓練傷防護難題,兩人心里門兒清……”更讓劉玉杰驚訝的是,該單位每天統計、公布訓練傷情況,還會組織專人督導、科學施訓。

“沒有科學數據,就沒有科學決策。”回來之后,劉玉杰提了一個建議:為確保官兵健康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專家醫療隊應在巡診時進行數據采集。

多年前,軍委后勤保障部有關部門賦予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一項任務:全面加強軍事訓練傷防治。消息傳來,時任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的唐佩福深感責任重大:“僅通過巡診和遠程培訓,難以將訓練傷發生率進一步降低,必須探索新的辦法。”

“只有深入一線,準確掌握官兵訓練傷產生原因和規律,推廣科學組訓理念,才能切實降低訓練傷發生率。”在唐佩福的推動下,他們明確開展以“巡調為主,巡診、巡講為輔”的“三巡”活動。

隨著解放軍總醫院轉型重塑,骨科醫學部在第四醫學中心落地。不久,全軍軍事訓練傷防治與研究中心在該中心成立,全軍軍事訓練傷防治研究工作開始加速推進。

一個數據庫的搭建

“巡講解決當下問題,巡調則是為了解決根本問題。”對于開展“三巡”活動,唐佩福觀點鮮明,“通過巡調,發現規律,找到解決辦法。”

每次開展“三巡”動員會、推進會、專家會,骨科醫學部副主任醫師孟浩,總能聽到唐佩福反復強調:“用數據說話。”

用數據說話,逐漸成為他們提高訓練傷防治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抓手。然而,對全軍層面的軍事訓練傷防治來說,數據的采集并不簡單,“不僅是個海量工程,組織協調和具體實施也非常困難”。

巡診時,專家們不僅要組織官兵填寫《軍體訓練調查問卷》《睡眠質量自評量表》《心理適應能力量表》《作業疲勞自評量表》等表格,還要結合部隊訓練強度、任務性質,根據官兵個體反饋,將測評情況以標準化數據形式錄入呈現。

“訓練傷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并非一種疾病,受環境、訓練方法、人員因素的影響較多。”骨科醫學部顯微外科副主任李紹光說,他和團隊戰友擔負健康數據庫建設任務,將巡診官兵健康數據匯總、分類、抓取,最終在數據平臺上呈現出一條條“健康曲線”。

第一年,骨科醫學部副主任醫師王龍和護理部百余醫護人員一起,完成了“健康數據庫”的框架構建和首批數據錄入工作;第二年,他們繼續完善問卷,采取記錄卡填涂的形式進行錄入……連續調研5年,他們加班加點研究數據,最終建成了涵蓋數十萬官兵的軍事訓練傷數據庫。

骨科醫學部主任醫師黃鵬認為,建立數據庫是掌握基層官兵身體素質的關鍵,“通過數據庫,我們可以區分領域與課目,研究訓練傷的致傷因素、規律、多發部位,從而提升救治能力,科學制訂防治策略。”

一次調研中,一名基層軍醫提議:能否研發一個程序,讓官兵自行錄入身體指標,進行自我分析、篩查,從而指導官兵科學訓練、科學防治訓練傷。

迎著基層官兵期待的目光,黃鵬深感肩上責任重大。“這一程序我們正在抓緊研發,改進升級完善后將在各部隊推廣。”他說。

一套防治體系的形成

在唐佩福看來,基層部隊與體系醫院的一大區別是,技術能力和臨床經驗的欠缺:“下面有需求,上面有資源,中間有割裂……”

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防治體系,成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們的共同呼聲,并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運動醫學科副主任李春寶,對此深有感觸。剛參加巡診活動時,李春寶只能通過膏藥、針灸等方式,為基層官兵緩解癥狀。一年后,李春寶獲得了相關課題的研究經費,一系列康復類產品、軟件的研發也搬上科研議程。他將康復運動掛圖、動作指導視頻、康復訓練器材等“打包”,研發推出了一款“軍事訓練傷防護包”。

“今天,我們可以將技術、裝備逐級下發至官兵手中,幫助他們解決傷情預防和康復等問題。”李春寶說。

與此同時,專家們還從醫學防護和科學訓練入手,與軍地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充分融合多學科的新理念和新技術,提高訓練傷防治效果。“目前,軍事訓練傷防治相關教材已下發至部隊官兵手中。”李春寶說,這其中,也有地方科研機構的諸多貢獻。

經過軍地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一套軍事訓練傷防治體系正逐步形成。軍事訓練傷防治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制定26部全軍性指南、6部診療流程,15套快速康復技術、14項革新器材、22項配套學習資源;《軍事訓練傷防治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廣》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相關教學成果獲全國首屆優秀教材建設一等獎和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

最新數據顯示:新兵軍事訓練傷發生率較5年前大幅下降,軍事體能訓練優秀率提升12.4%。“我們為戰友健康提供了數據支撐,也為部隊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戰斗力。”李春寶說。

海軍某部心理咨詢室內,作訓參謀劉豐坐在一張小圓桌前。桌子的對面是3名醫療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主任唐佩福、副主任醫師李海鵬、副主任醫師羅小波。

在醫療專家的細致詢問下,劉豐將出海執行任務時遇到的種種健康問題一一道來。

劉豐口中的這類健康問題,也是醫療專家未來需要解決的方向之一。唐佩福告訴記者,軍事訓練傷防治研究的范圍正在拓展,高溫、高濕、高原、高寒條件下的高強度訓練傷防治成為重點研究課題。

今年年初,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黨委安排副主任趙靜也加入了“三巡”隊伍。此行,趙靜還有一個任務:遴選南海方向首個全軍軍事訓練傷防治示范基地。

未來,更多任務將壓在這些醫療專家的肩上。談及他們正在制訂的未來規劃,唐佩福坦言壓力更大了。

“軍隊軍事訓練傷防治工作是一場持久戰。我們將堅定地走下去,為部隊筑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用保障力提升戰斗力。”唐佩福說。

衛勤力量理應走在戰爭前面

■桑林峰

戰爭形態越發展,對后勤的依賴性越大。打現代戰爭,后勤必須先到位、后收場、全程用,必須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準保障。這里的“先到位”,是一個很高的標準。衛勤力量作為后勤保障的重要力量,要做到先到位,理應眼光超前、理念超前、措施超前、準備超前,真正走在戰爭前面。

我們常講,大仗小仗都要打保障,離開后勤就打不了仗。從一定意義上講,不管是戰時打仗,還是戰前準備,都離不開衛勤力量。衛勤力量服務官兵身心健康、服務戰斗力建設,離開衛勤力量就難有作戰準備效能,也不會有戰爭勝利可言。

很多官兵反映,自己將來上了戰場,最大的愿望有兩個:一個是指揮員有能力指揮他們打勝仗,另一個是他們在戰場上受傷后能夠得以及時救治。由此可見,衛勤力量在官兵心中的分量。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軍事斗爭準備任務艱巨繁重。在諸多戰爭準備中,衛勤力量、衛勤保障、衛勤措施的準備至關重要。就衛勤力量而言,平時不走在前列,戰時就會措手不及,付出更多血的代價。

值得欣慰的是,在軍事斗爭準備過程中,軍隊很多醫療專家走進部隊、走進一線、走進訓練場,開始了衛勤保障方面的體系化調研、體系化準備、體系化保障,其主要目的就是平時服務于訓練,戰時服務于打贏。

從2017年到今天,經過近6年時間,一套軍事訓練傷防治體系正逐步形成。這一眾多醫學專家和官兵參與形成的軍事訓練傷防治體系再次告訴我們,衛勤保障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上下協調、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如果在準備上落后于時代、落后于對手,一旦到了戰場,就會付出很大代價。

未來的戰爭,會在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多維空間打響。官兵不僅會有物理傷,還會有化學傷、生物傷、心理傷等,這對衛勤力量的戰爭準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廣大衛勤官兵只有更新觀念,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超前謀劃、超前準備,備足“工具箱”、備好“手術刀”,才能在關鍵時候履行好職責使命。

陳小菁 王鈺凱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1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系電話:17051177829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 18岁大陆女rapper欢迎你| 美女露内裤扒开腿让男生桶|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ffee性护士vihaos中国| 播放中国女人毛片一级带|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小说| 全部在线播放免费毛片|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中字综合| 男人把j桶进女的屁股的动态| 四虎影院永久在线| 韩国特黄特色a大片免费| 国产男女野战视频在线看| 91九色蝌蚪porny| 天天视频国产免费入口| 一级特黄色毛片免费看| 污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苍井空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爽| 中文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高清免费观看的| 免费人成网站7777视频|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视频第一页|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av| 粉色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双乳奶水被老汉吸呻吟视频| 大战孕妇12p| 国产麻豆一级在线观看| JAPANESE在线播放国产| 好大好爽再深一点在线观看| 两个小姨子完整版| 把美女日出白浆|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日本免费一级片|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波多野结衣制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