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車主在綦江區扶歡鎮充電站為汽車充電。(鄢江奎 攝)
國網重慶綦江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葉鵬告訴記者,公司在2022年花費30萬元在扶歡鎮建設了一個充電站。充電站投入使用后,鎮上的新能源車逐漸增加到40多輛,許多村民還持續購買新能源車。
近年來,一系列鼓勵新能源汽車進入農村的政策相繼出臺。2020年7月,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進農村活動。今年6月,工信部等部委啟動了2023年新能源汽車進農村活動,這個活動將持續到今年12月,共有69款新能源汽車車型參與。
長安汽車戰略規劃部高級總監謝光表示,長安汽車有7款車型入選今年的新能源汽車進農村目錄。為了提升銷量,公司推出了多項優惠政策,比如暢銷車型奔奔E-Star提供1.2萬元的優惠,另一款車型則直降3萬元,并附贈三電”(電機、電池和電控)的終身質保。
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有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進入農村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重慶綦江區個人充電樁報裝數量僅為24戶,而到2022年新增量已達到515戶,今年以來已增加到586戶。貴州省已有86%的鄉鎮建設了充電設施,重慶市計劃到2025年實現所有鄉鎮充電設施的全覆蓋。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的銷量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同比分別增長了80%、169%、87%,累計銷售了410多萬輛車。業內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下鄉的銷售量還將繼續增長。
盡管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的銷量不斷提高,但目前在農村地區的滲透率仍然較低。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純電乘用車在縣鄉地區的滲透率為16%,插混乘用車的滲透率為8%。
業內專家認為,要使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得到更廣泛的普及,還需要克服以下幾個難題:
1. 充電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現階段農村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地區的充電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充電樁的建設面臨著社會投資意愿偏低、盈利難以及設備維護困難等問題。
"充電樁數量有限,經常需要四處尋找充電點。"貴州省龍里縣龍山鎮一位新能源車主表示,在當地的公共充電樁經常無法使用,所以為了充電不得不跑上二十公里的路程。重慶一位鄉鎮居民張樂告訴記者,他曾經考慮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但由于擔心充電不方便,最終還是選擇了燃油車。
2. 車型和價格要更符合農村消費者的需求。農村居民對價格非常敏感,相當一部分人更傾向于購買價格在7萬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車,而每年在農村地區銷售的汽車主要是小型車和微型車。
一些農村居民更偏好價格較低的老年代步車。貴州省修文縣海馬孔村的村支書王平表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老年代步車,盡管老年代步車存在安全隱患,但它確實很便宜,使用門檻也很低。”
根據受訪的汽車銷售人員介紹,一些微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相對較高,但在新能源車型中,能夠滿足農村地區運貨和農業生產等使用場景的車型相對較少。
3. 銷售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記者了解到,傳統燃油車的經銷商體系在縣城已經相當成熟,一般都有4S店或經銷商渠道。而新能源汽車往往采用線上預訂和新的直營模式,因此新能源汽車在縣城的經銷商體系還不夠完善,導致新能源汽車金融、保險、二手車以及售后和維修等業務的發展不夠成熟。
采取多種措施解決瓶頸”問題
業內專家指出,相對于城市市場而言,農村地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農村地區電動汽車出行研究》預測,到2030年,農村地區的汽車保有量將接近每千人160輛,總保有量將超過7000萬輛,市場規模可能達到5000億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建議,要繼續加大力度,從完善公共充電設施、增加適合農村市場的車型和支持政策等方面,促進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普及。
需要重點加強公共充電設施的建設。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有關負責人建議,應優先在縣鄉企事業單位、商業建筑、交通樞紐等地點建設公共充電設施,并加快改造農村現有的住宅社區以增加充電設施建設條件,要求新建的住宅社區必須配備充電基礎設施。
2022年6月16日拍攝的已投入使用的重慶首個光伏充電發用一體充電站(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由于農村地區普遍采用‘一戶一院’的居住形式,我們可以積極探索‘光伏儲能汽車充電’一體化充電模式。”謝光表示。據記者調查,目前該模式已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地成功實施,但在農村地區的居民家中應用較少。
應該加快推動豐富農村市場的產品供應。許海東建議,鼓勵新能源車企根據農村地區消費者的特點,開發更多經濟實惠、適銷對路的車型,特別是載貨微面、微卡、輕卡等產品。考慮到農村消費者對續航里程的要求較低,可以減少搭載電池的數量以降低成本和價格。
還應引導新能源車企降低銷售服務網絡。重慶大學副教授林云等人建議,引導車企和第三方服務企業在農村地區加快建設聯合營業網點,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定期組織維修售后服務下鄉活動,提供應急救援等服務。
本文由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黃興、向定杰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