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2018
全球疫情經濟遠未結束,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正在極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艱難決定,我們希望通過使用實時疫情經濟跟蹤和總結各國經驗,在應對當前極具挑戰性的環境時,這成為決策者的有用工具
2020年 6月2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一名戴著防護口罩的游客走進圣索非亞大 教堂博物館。圖/法新
文| 陳龍 邁克爾·斯賓塞
疫情之下,全球多個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快速且深度收縮。在疫情和經濟相互作用與演化過程中,人流成為關鍵因素。基于對全球疫情的追蹤分析,我們有五個主要發現。
首先,要控制病毒傳播,就需要降低人流活躍度,而人流又與經濟活動高度相關。羅漢堂的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可以通過追蹤人流數據來評估各國經濟每日的收縮水平。
其次,要安然度過疫情經濟階段,行動的速度至關重要。快速果斷的隔離、循跡和追蹤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傳播,并且減少經濟收縮的幅度。然而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應對都比較遲緩。
第三,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控制疫情的難度更高。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30個經濟體約占全球GDP的84%,它們中只有不到一半(14個)進入恢復期。恢復期的定義是,每日康復人數多于新確診人數,經濟收縮逐漸收窄,病毒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在疫情初期,股票市場通常會出現暴跌,但大多數市場的恢復速度要比支撐它們的實體經濟快。每百萬確診人數越少的國家,其股票市場的反彈幅度就越大。市場較為樂觀地認為經濟將較快復蘇,疫情經濟終有結束之時。
最后,第三波疫情襲擊的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經濟體,疫情經濟的模式讓人擔憂。這些國家無法有效控制疫情傳播,人流活躍度和經濟活動并沒有明顯收縮的趨勢。原因是這些國家存在大量貧困人口,長時間降低人流和經濟活動會讓這些人群失去生計,而政府又沒有足夠的財政能力提供支援。此外,美國一些人口大州也出現類似情況,在病毒并未有效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強行重啟經濟,人流和經濟活躍度均出現上升。
疫情現狀
1月23日,武漢封城,人類正式向新冠病毒宣戰。在歷史上,從未出現對一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城市進行全面隔離的記錄。與此同時,在數字技術和工具的支持下,中國開始在全國范圍采取檢測、追蹤和隔離等措施。實際上,與今日深陷疫情之中的各國相比,彼時中國的疫情可以算“溫和”。
此后短短五個月,全球疫情發展急轉直下,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截至7月1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突破1000萬例,超過51萬人罹難。7月3日,全球單日確診人數突破20萬,創造新紀錄。中國總確診人數為84785例,已讓人觸目驚心。然而這一數字僅為美國確診數的3%,巴西的6%。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這一差距更為懸殊。可以說,從第一波首當其沖的東亞國家,到第二波侵襲的歐美國家,再到席卷全球的第三波,疫情對不同國家造成的損失已提高了百倍以上。當確診人數突破1000萬大關之時,我們震驚于病毒爆炸般的傳播速度及對全球公眾健康和經濟的破壞力。
眾多國家包括美國和英國已經發出警告,其經濟面臨大蕭條以來的最大危機。2020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預測全球經濟在2020年增長3.3%,到5月,這一數字下調至-3%,6月再次更正為-4.9%,繼續下調的可能性非常大。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經濟恢復不會是V型,而是更接近于L型,最好的狀況是一個痛苦漫長且遠遠慢于收縮的U型復蘇。
另外,全球股票市場在初期暴跌后收復大部分江山,顯示出對市場的樂觀。實體經濟的混亂與資本市場的景氣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困惑不已。
病毒還將與人類共存很長一段時間,在試圖追蹤全球疫情經濟后,我們發現了如下經驗和教訓。
趨勢1:疫情經濟學的本質是取舍
全球已經進入疫情經濟的階段,并將持續較長時間。為了控制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更嚴格的居家隔離和強制停業的政策,讓人流活動大大降低。而人流活動的降低已經成為解釋當前經濟活動最有效的指標。
圖1:54個經濟體2020年一季度GDP與人流活躍度關系
資料來源:彭博、Wind、CEIC、谷歌、百度和羅漢堂
我們的研究發現,人流數據和一國的經濟表現有較強關聯。從54個國家和地區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看,這些經濟體之間GDP增長差距的一半以上可以用平均人流活躍度解釋(圖1)。人流減少既有可能是由于政府政策,也可能是人們自發的避險行為,因此它可以衡量疫情對經濟活動的整體影響。中國處于圖中的左下,這是由于一季度疫情已經影響中國經濟超過兩個月。而其他大多數國家是在一季度末才開始受到疫情影響。不難想象,人流和經濟之間的強關聯將在二季度繼續保持,但很多經濟體的表現會發生巨大變化。
圖2:美國和中國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人流和經濟表現的關系
資料來源:芝加哥聯儲、美國交通部統計、百度和羅漢堂
不僅國家之間的經濟數據受到人流影響,一國不同區域或不同時間的差異也如此。以中國為例,羅漢堂的復工復產指數顯示(圖2),在今年一季度,297個城市的消費收縮的60%可以用人流數據解釋。同樣,2002年至2020年的芝加哥聯儲全國活動指數和乘客交通服務指數也顯示出類似趨勢。并且可以清晰地看到,無論是人流還是經濟活動,其在美國的收縮幅度都遠遠大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
趨勢2:速度就是生命
政府采取隔離政策速度越快,行動越果斷,生命健康和最終經濟損失就越小。一旦錯過初期的政策窗口期,該國政府就不得不面對控疫情和保經濟之間的痛苦權衡。
圖3:政策反應與疫情嚴重程度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牛津新冠病毒政府響應追蹤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止到 6月24日。
對比第一波疫情中的東亞國家和第二波疫情下的歐美各國,就能發現:一國實施隔離政策速度越快,感染的人數就越少。
我們可以用一國從出現首例確診到政策最大強度所花費的天數來衡量一國的政策反應速度。而各國施政速度有天差地別。中國、新西蘭和挪威政策達到最強力度的天數都小于30天,而瑞典足足花費了120天。數據顯示,政策升級速度越快,每百萬人感染人數就越少。全球平均感染人數為每百萬70,而亞洲百萬人只有10人感染,歐洲為255,北美為367,拉丁美洲為177。在歐洲國家中,挪威百萬人感染只有47人,而英國為653人,瑞典為516人。
兩個真相已浮出水面。首先,公共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超過了5%,遠遠超過普通流感的0.1%。盡管存在計算誤差,但足以證明,4月一些國家甚囂塵上的“群體免疫”是不可能實現且極具誤導性。將新冠病毒視為普通流感對待的國家(包括英國、瑞典和美國)都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
圖4:政策反應與經濟收縮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牛津新冠病毒政府響應追蹤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止到 6月24日。
其次,控制疫情傳播存在窗口期。隔離政策實施的速度越慢,每百萬人中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就越高。政策速度不但影響疫情控制,也直接決定經濟表現。鑒于二季度人流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仍將維持,我們可以比較預期經濟增長與政策速度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政策速度越快,一國遭受的經濟損失就越小。經濟損失由經濟收縮的幅度和時長所決定。一些國家遲遲不愿加強政策力度,妄圖減少經濟損失。然而,若無法控制疫情,經濟不可能正常化,所有國家不得不加強政策力度來減少經濟活動。因此,政策的反應速度越慢,導致的經濟損失也越大。
瑞典暫時是個例外,由于該國不愿采取更嚴格的隔離政策,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超過了其他歐洲國家。另一方面,該國經濟活動收縮的速度也較慢,因此至少在二季度,瑞典的經濟損失要小于其他歐洲國家。然而問題是,由于病毒在瑞典的傳播速度快于其他國家,該國經濟復蘇將更緩慢,其長期累積經濟損失有可能反超其他國家。
圖5:策略速度、強度和疫情控制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牛津新冠病毒政府響應追蹤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該圖的劃分以兩大政策維度為基
除了政策速度,另一個維度是政策力度。
在圖5中,對于羅漢堂跟蹤的131個經濟體,我們用氣泡的大小來表示每百萬人中確診病例的數量。一般情況下,圖中左側的氣泡比右側的小,這說明政策出臺越快,感染病例就越少。左上角的國家顯示也有相對較高的確診病例數量,這一象限的許多國家都受到了第三波疫情的影響。由于發現和跟蹤病例的能力有限,即使這些國家采取快速和強有力的隔離政策,也不一定能以最高效率控制疫情。圖右側顯示,當錯過政策實施的最佳時期,確診病例數會較高。在此情況下,由于疫情已經擴散,更有力的政策也未必能降低確診病例數。因此,政策的速度比力度更重要。
圖 6:131個經濟體的政策速度、強度和經濟損失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牛津新冠病毒政府響應跟蹤系統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止到 6月24日。
政策力度對經濟有明顯影響,因為加大政策力度必然帶來相應的經濟收縮。目前尚不清楚,相比緩慢軟弱的政策反應,快速有力政策反應的累積經濟效益是否更大。在圖6中,我們用氣泡的大小來表示二季度的平均經濟損失。圖左下角顯示的是政策速度較快、力度相對較弱的經濟體。這種組合對經濟的傷害最小。
相反,僵化的政策將導致嚴重經濟損失。如果錯過了最初的政策反應窗口,為了緩解經濟損失,國家該采取強硬還是寬松的隔離政策?這是右上角和右下角國家的對比。可見,二季度中,前者的經濟損失高于后者。但長遠看,由于疫情控制不力,后者經濟難以迅速復蘇,正如美國一些州所顯示的那樣。因此長遠看,后者是否會遭受較小的經濟損失,尚不清楚。
現在可以總結政策、疫情控制和經濟表現之間的關系了。
首先,政策速度最重要。如果檢測和跟蹤能力跟上,政策執行加快,那么經濟體可能會在經濟沒有太大收縮的情況下,迅速控制感染人數。其結果是,感染人數和經濟損失都很少。如果國家錯過了政策的最佳窗口期,感染人數會更高。在感染人數和經濟萎縮之間往往需要做出痛苦的選擇。如果病毒遏制政策力度大,感染人數多的可能性就小。但代價是更大的經濟收縮,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那些試圖推遲政策和限制政策力度的國家,會有大量感染和死亡病例。但長遠看,它們能否控制住經濟損失還不清楚。
趨勢3:規模越大,挑戰就越大
雖然不同經濟體的表現差異很大,但人口眾多的經濟體要在疫情經濟中有上佳表現會更困難。
圖7:跟蹤前30經濟體的疫情經濟表現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
安全度過疫情經濟周期的關鍵是實施隔離政策,從而迅速控制疫情,并在持續疫情控制中恢復經濟。在占全球GDP84%的前30大經濟體中,目前僅有14個處于恢復期(圖7),恢復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們將至少連續三天內,新確診病例低于新痊愈病例的國家,定義為處于低谷期、不符合恢復階段條件的國家,包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也包括巴西、印度、俄羅斯等重要新興經濟體,以及一些區域性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墨西哥、阿根廷、埃及、尼日利亞等。
不同經濟體在應對疫情經濟方面差異很大,結果相應也不盡相同。一些受第二波疫情影響的國家,如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美國,仍沒有對疫情有效控制,并與第三波國家處于同一步調。相比之下,一些受第三波疫情影響的國家,如越南和泰國,比大多數受第二波疫情影響的國家更有效地控制疫情,經濟復蘇也很快。
趨勢4:資本市場的反應顯示了市場對疫情經濟發展的預期
圖8:疫情嚴重程度和股市表現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Wind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股市具有前瞻性。從各經濟體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前一個月到6月24日期間,多數經濟體股市下跌(圖8)。經濟體中確診病例越多,下跌幅度越大。有趣的是,從各經濟體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到6月24日,多數經濟體的股市大幅反彈,獲得了正回報,這表明最嚴重的市場下跌發生在或開始于首例確診病例的前一個月。同時,自首例確診病例以來,每百萬人口確診病例數越少,股市漲幅越大。
圖9:最低點以來的經濟活動變化和股市反應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WIND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有證據表明,經濟表現與股市的樂觀情緒一致,甚至合理解釋了股市的樂觀。與隔離政策導致的經濟收縮最低點相比,隨著隔離政策的放松(圖9),這些經濟體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活動恢復。很多人擔心,大多數經濟體將長期停留在L型態勢。
現在看來,不少國家比最低谷時恢復了很多。雖然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如PET曲線所示,許多經濟體正在經歷一個不對稱的V型反轉(圖7)。
資本市場為何如此樂觀?一是對部分經濟復蘇軌跡的預期;二是各國的強刺激政策;第三,貨幣政策降低了利率和貼現率,從而提高了疫情后收益流的權重;最后,在疫情期間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也提振了資本市場,因為科技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更重要了。
鑒于疫情經濟迄今在全球的演變以及復蘇道路仍存在相當大不確定性,風險溢價是否足夠高?還有一些經濟部門在指數中的代表性不足,而這些部門的經濟活動和就業萎縮程度高于整體經濟的平均水平,比如旅游業和酒店業。當然,其他一些經濟數據反映不到的福利指標也可能受到影響。證據表明,疫情經濟會對社會分配產生負面影響,窮人受到疫情影響更大,產生類似遞減稅(regressive tax)的效應。有些經濟體的保障措施不足,執行能力不夠,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和糧食安全面臨風險。
圖10:新興經濟體的疫情嚴重程度和匯率變化
資料來源:羅漢堂 PET項目、CEIC、Invseting.com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我們觀察到疫情嚴重程度與匯率之間存在類似的關系。就圖10選定的新興經濟體而言,每百萬人口確診病例數越多,該經濟體的貨幣相對于美元的貶值幅度越大。
趨勢5: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巨大挑戰
應該引起嚴重關切的,是受第三波疫情影響的經濟體。許多經濟體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仍未有效控制住疫情。
盡管第一波和第二波國家的遭遇已經發出了警示信號,但很多受第三波疫情影響的經濟體錯過了政策反應的最佳時期,目前正在應對嚴重疫情和經濟危機。這些經濟體通常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檢測、跟蹤和隔離感染病例,也很難承受經濟收縮的代價。如果出現嚴重的病毒傳播,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可能會達到極限。
圖11:幾個拉丁美洲經濟體的疫情曲線(PET)
資料來源:羅漢堂。有關PET曲線的詳細說明和每日更新,請訪問羅漢堂官方網站。
拉丁美洲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11)。從經濟收縮開始,烏拉圭、巴西和阿根廷都進入了大約15周的疫情經濟。然而,這些國家控制疫情的能力有很大差別。烏拉圭在70多天后,確診病例才增加1倍,每百萬人死亡人數僅為7.8人。相比之下,巴西的確診病例在大約20天內增加了1倍,表明可能會反復暴發疫情。此外,巴西每百萬人死亡人數達到273人。阿根廷的情況與巴西類似,不過死亡人數少一些。這兩個經濟體都還沒有找到有效政策,引導自己穩步向上并向右偏移走出疫情曲線。
圖12:幾個受第三波疫情影響的亞洲經濟體PET曲線
資料來源:羅漢堂
在遭受第三波疫情的亞洲國家中(圖12),越南的經濟活動目前已成功恢復到疫情暴發前的水平。最近,該國宣布二季度經濟同比正增長。在越南需要超過90天,確診病例才增加1倍,表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相比之下,印度和菲律賓的情況與巴西和阿根廷類似。這兩個國家沒有找到在控制疫情的同時恢復經濟的有效方法。
圖13:幾個受第三波疫情影響的非洲經濟體PET曲線
資料來源:羅漢堂
受第三波疫情影響的非洲國家同樣令人擔憂,甚至更糟。許多非洲國家的疫情仍在迅速惡化(圖13)。南非的經濟復蘇是以疫情加速蔓延為代價的,而該國確診病例增加1倍只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尼日利亞疫情也不穩定,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存疑。新冠疫情正在盧旺達迅速反彈。
許多低收入經濟體的財政能力有限,無法緩解持續封鎖的沖擊,顯然在經濟發展和病毒遏制方面都面臨風險。較富裕國家有必要為提高其財政和醫療能力而提供外部幫助,并將之列為高度優先事項。
全球疫情經濟遠未結束。病毒正在蔓延,截至7月17日,確診病例已突破1399萬。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正在極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艱難決定——他們要在經濟和疫情的共同演進中平衡經濟發展與疫情管控。我們希望,通過使用實時疫情經濟跟蹤以及上述許多國家的經驗,在應對當前極具挑戰性的環境時,這會成為決策者的有用工具。
(作者陳龍為羅漢堂秘書長、湖畔大學教授及執行教育長,邁克爾·斯賓塞為羅漢堂學術委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