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發生前有哪些預兆?如何科學防范?一文了解
山區里平日溫順流淌的小溪,短短幾分鐘內“秒變洪魔”,這就是山洪的特點。山洪的形成因素有哪些?又該如何科學防范?
在陡峭復雜的山地環境中,水的反應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迅猛。在汛期引發山洪的導火索往往是一種被稱為短時強降水的天氣現象。
它屬于強對流天氣的一種類型,指在極短時間內降水量顯著超過常規標準,例如1小時降水量超過20毫米,即被歸為短時強降水。這類降水通常由積雨云等強對流云團快速發展形成,常伴隨雷暴、大風、冰雹等劇烈天氣。雖然生命期短、范圍小,卻能在局地以傾倒式的方式釋放大量雨水,瞬間超過小流域的排水能力,極易誘發突發性山洪。
山區地形則進一步“放大”了這一風險,由于山地多呈漏斗狀結構,降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順坡下泄,遠不像平原那樣有充足的蓄水與緩流空間。短小的河道,狹窄的V形溝谷,以及集中落差,使得雨水匯流極快,洪峰迅猛抬升,給預警與避險帶來極大挑戰。
與此同時,土壤吸水能力的臨界失效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在連續降雨后,淺層土壤逐漸飽和,失去下滲能力,新增雨水將無法被吸收,只能迅速在地表聚集并流動。在巖石裸露區、黏土層或人為硬化地表上,這種現象尤為明顯,由于滲透率接近于零,地表水幾乎“全量出擊”,極易造成短時間內洪流成災。
健康的植被可攔截10%至30%的降水,延緩地表徑流速度,其根系還能穩固土壤結構,降低坡面沖刷。然而在一些山區,采伐等人類活動使得生態屏障遭到破壞,雨水直接打擊裸露地表,形成泥水混流,不僅加快洪水下泄速度,還可能引發泥石流等復合型次生災害。
山洪突發性強,勢頭猛,若發現上游傳來持續轟鳴,溪水變渾,河水猛漲,應立即撤離至高地,遠離溝谷,切勿沿河道方向逃生,更不要涉水或觀洪。
汛期時應避免在山間露營、釣魚、玩水,尤其不要駕車穿越積水區,平時應關注氣象和自然資源部門發布的山洪預警,了解自身所在區域是否屬于山洪災害易發區。山區居民還應提前熟悉撤離路線,準備應急物資,牢記一句話:寧可早撤一步,不可遲走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