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家、科學放牧……去那曲草原看牧民們的新生活
藏北高原位于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這里有西藏面積最大的純天然草原,是高原特色畜牧業產品供應地。一起走進那曲草原上的杭嘉新村和嘎確牧場,看看這些年,那里的牧民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杭嘉新村毗鄰拉那高速的那曲出口,距離那曲主城區15公里左右,這里是一個純牧業村,但當我們來到這里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牛羊,而是一排排整潔現代的兩層小樓,它們就是牧民們的新家。
村民念扎一家五口人6月底剛剛搬進新家,三室一廳的房子加上院子一共有240平方米,一家人住起來很舒心。
那曲市色尼區杭嘉新村村民 念扎:之前我住在牧區,冬天比較冷,夏天下雨會漏水,搬到這里幸福得很,比以前的房子好得多。
杭嘉新村原本叫作羅崗村,下轄9個自然村85戶,住得最偏僻的幾戶,不僅路不好走,有的甚至連信號都沒有。最近,村民們正在陸續住進杭嘉新村的新房子,這里的水電暖、網絡信號,一應俱全。
那曲市色尼區杭嘉新村(羅崗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扎西群培:這個房子是國家出一半的資金,牧民出一半的資金,集中蓋在這里,然后在這里一起搞發展。大家都入合作社了,人不能還住原來特別偏僻的地方。
入合作社,正是杭嘉新村推行“三牧聯動”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三牧”指的是牧業、牧區和牧民。村民們集中居住形成“小城鎮”,對應的則是他們將各自草場、牦牛入股到合作社形成的“大牧場”。
扎西群培:把剩余的勞力都整合出來,然后把牛和草場也整合出來,專業的事情專業人來干,同時我們要去拓展產業。
總臺央視記者 陳昱:在海拔4500多米的杭嘉新村,這里的牦牛可以說是牛生幸福,現在正值夏天,它們的日常就是吃草和睡覺,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有自己的專屬身份證的,耳朵上有耳牌,脖子上還有項圈。
在村里的智慧牧業展廳,可以看到三千多頭牦牛的實時動態,這些信息和數據正是來自每頭牦牛佩戴的項圈。
扎西群培介紹,項圈可以實時定位,比如說它受到野生動物的攻擊,有一些疾病的時候,它體溫是異常的,我們就可以去觀察。后面可能還要配備無人機,用現代化的方式去放牧去管理。
科技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現代化的養殖方式,通過智能耳標、電子圍欄、生物識別等物聯網技術,在實時監測牦牛活動軌跡、體溫等指標的同時,還可以實現對牲畜活體資產的數字化管理,助推產業發展。
農行西藏分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 徐養奇:基于這些數字化管理模式,我們創新推出了“智慧畜牧貸”,用活體抵押的方式幫助牧民解決融資難題。今年以來,我們在那曲累計發放智慧畜牧貸5筆,貸款金額525萬元。
如何進一步提高畜產品資源的利用率,讓它們“走”得更遠?到海拔4700米的那曲聶榮縣嘎確牧場尋找答案。在這里,多條標準化的凍肉食品加工線和奶制品生產線正在運轉中。
那曲市聶榮縣嘎確生態畜牧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次仁曲扎:以前都是傳統加工,酸奶就一個桶裝,牛奶放在一個大桶里。現在牛奶分很多種,酸奶分很多口味,員工的收入從600多元到現在的1萬元以上。
在聶榮縣,當地政府支持打造“龍頭公司+合作組織+牧戶”的發展模式,2020年起,嘎確牧場開始面向全縣10個鄉鎮、124家合作社收購畜產品進行深加工,并銷往全國各地。
那曲市聶榮縣農業農村局和科技局副局長 虎桃平:我們有畜牧業的全鏈條,牲畜的養殖、畜產品的銷售、運輸,還有下屬的其他產業。我們吸納了很多就業的人口,尤其是大學生。
目前,嘎確牧場的115名員工中,有45名大學生,他們參與升級生產線、打造品牌、直播銷售畜產品,為當地畜牧業升級換代注入新的活力。廣袤的那曲草原上,現代畜牧業正在持續壯大。
那曲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錢義豪:通過發揮我們的區位和資源的優勢,打造我們那曲獨特的特色品牌,把產品向更多的地方推出,不斷地增加群眾的收入。
(總臺央視記者 陳昱 吳經偉 范月鳴 色尼融媒 聶榮融媒)